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123985阅读
  • 798回复

克莱因蓝——漫谈爵士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vip_laomao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8-06-03
— mawhole_move —



因朋友的要求,现在将《克莱因蓝》以专栏贴出,老赵可以将此移到合适的地方,谢谢!

希望大家能喜欢!
硬件是基础,软件发展才是硬道理!
离线vip_laomao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8-06-03
                                          六根指头和四个乳房
              ——关于村上春树与爵士乐的即兴
                          (代序)




“哎,要是你晓得自己喜欢的女孩有六只手指。你怎么办?”女孩继续刚才的话题。

“卖给马戏团!”我说。

“当真?”

“说着玩嘛,”我笑道,“我想大概不会介意。”

“即使有遗传给后代的可能?”

我略一沉吟:“我想不至于介意。手指多一只也碍不了什么。”

“乳房要是有四个呢?”

我就此亦沉吟一番。“不知道。”我说。

村上春树选辑过一张爵士双唱片,片名用的就是这个标题。而说起村上春树与爵士乐这个话题,感觉就像要和笠原MAY谈论“六根指头和四个乳房”问题一样。



先简单介绍一下村上春树:到新浪网的搜索引擎上键入“村上春树”然后按回车键,可以找到至少20个网站以及“搜寻结果共找到500个网页符合查询字串”。我只记得在他60岁时坐在草坪上恍然大悟要做个作家之前,是个爵士酒吧老板,酒吧的名字好像叫做知更鸟之类的吧,反正不叫挪威的森林,或者听风的歌。

用句时髦的话说,村上春树是个“懂得生活情趣的人”。他听爵士乐,也听很多摇滚乐和古典音乐,这一点很容易在他的作品里发现,有好些文字都有“BGM'’(也就是背景音乐),比如《挪威的森林》是The Beatles的SJt.Pee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我一直不明白无数遍地听着这张唱片怎么会写出那样黯淡无望的文字呢?),《太阳以西国境之南》里是Nat King Cole,而那篇短小说《1 963/1 982年的伊帕内玛姑娘》更是直接源自Bossa Nova(拉丁爵士)名作G/ri from  /Fanema。另外,我还记得有两篇短文嘲笑过情歌老王子胡里奥。

几年前,村上春树写了本《爵士群像》,还顺便出了张同名唱片,这大概成了他和爵士乐关系亲密的最重要物证。然后街上就开始流行听爵士了么?这简直和遭遇到“乳房要是有四个呢?”问题一样,让人只能就此亦沉吟一番。“我不知道。”

其实村上春树今年已是个年过五十的老头了,读村上春树听爵士乐突然成了时髦的事,只能证明姐姐老闵说的那句话是个真理:“世界上只有两种人:已经进城的人和准备进城的人。”原来大家都是刚刚进城的人,才刚刚开始迷恋上城市生活的光怪陆离和百无聊赖,一切都那么新鲜有趣,呵,挪威的森林,呵,爵士乐……

“爵士”是个好词,不知道是谁译成这两个字的,如果当年将jazz译成“掘屎’或者“嚼死”,不知到今天还会不会这么有格调呢?虽然jazz的原意和goek’n ro,,、Funky一样,都是和性活动有关的黑人俚语。

然而,爵士乐到底是什么呢?

树上春树的《爵士群像》中有一篇《雨夜之Billie Holiday》,文章的第一句话就是:有时一些年轻人会问我“什么样的音乐叫做爵士呢?”然后他用典型的村上式文字讲述了一个与Billie Holiday本人无关的潮湿而伤感的故事。文章结尾处这样写道:当有人问我“什么是爵士乐?”时,我只能讲讲这个故事,并说“那就是爵士乐?”,这是一个很长的定义,但我无法给出一个更好的解释?。 

村上春树是个有意思的作家;爵士乐是种有意思的音乐。

但是,村上不仅仅写?一本《挪威的森林》(更何况这本书完全是摇滚乐呀),他有很多文字,尤其是在森林之后的几部长篇,往往都有复杂的结构、隐晦的寓意和文人的野心;爵士乐也不仅仅是村上所热爱的那些昔日爵士,爵士乐的演变、分化和五花八门已经远远超过“六只指头和四个乳房”可以涵盖的境界?。在The Beatles都已成为殿堂经典的网络时代,爵士乐的名望更是几乎可以与古典音乐相媲美?——瞻仰超过?迷恋,虚荣心或说心理附加价值远远超过音乐本身的意义,就像巴黎的高尚时装那样,已经不是让自己听的而是让别人听到自己在听的。

最喜欢村上春树文字中难以排解的情绪和突如其来的快感,这一点倒是和他喜欢的爵士风格很相似,那种即兴挥洒的情绪和切分音神经质般的快感,一切都在意料之中却又非常突然。

读多一些村上的短小文字,尤其可以感觉到他那爵士乐般的即兴机智和情绪乍泄,流露着爵士乐黄金时期的纯真和质朴,以及还没有变质的跳跃的赤诚之情。看《爵士群像》就可以知道他是位专业但还不曾沦为音乐概念奴隶的爵士迷。对呀,一个地道的老爵士迷,如此而已。

如果让我在遇上100%女孩、爵士乐、村上春树小说和王家卫电影之间做出选择,自己排列的先后次序应该也会是这样的吧;如果仅能选择其一,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遇上100%女孩的,不过有时候会挑爵士乐也说不定,毕竟有了无穷无尽的爵士乐,只能遇上一个99.9%的女孩也是挺不错的境遇。

之所以没来由地想起这道选择题,大概还是有原因的,至少在潜意识里有某种因果关系的。至于为什么会产生这样做比较的想法,倒是件很难说清楚的事,这可能和自己的生活态度有关,也可能和村上春树或者爵士乐以及王家卫对世界的影响有关,就像一只蝴蝶在欧洲上空扇动翅膀产生的空气振动的变化,都可能是引起太平洋上一场风暴的原因一样。

其实,关于村上春树,关于爵士乐,关于村上与爵士,可以说的东西应该至少可以开三个研究生课题了吧(万一村上一不小心还弄个诺贝尔奖什么的,那专门成立一家研究机构就更不在话下了)。好在有了nternet,有无数的背景资料、历史概论、作品文本、专业评述、专题论坛、音视频文件、超文本链接堆积在这个时代最伟大最广阔最民主的信息垃圾场里,就不必在这里再浪费越来越宝贵的森林资源了。

关于日本老头村上春树与美国老头爵士乐,我只能这样胡说一通,“哦,这就是村上与爵士乐了。”这是一个很混乱的说法,但我无法给出一个更好的解释了。

突然想起米,村上春树的另一大爱好是做西餐,不知道什么时候网上和街上会流行起煮意大利面条呢?
硬件是基础,软件发展才是硬道理!
离线vip_laomao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08-06-03
村上春树之《爵士群像》
硬件是基础,软件发展才是硬道理!
离线vip_laomao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08-06-03
                                           



看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时曾与朋友突发奇想,打算为这本书专门配发一张BOOKTRACK——“小说原声唱片”。后来遇到村上春树新作《爵士群像》(Portrait in Jazz)的同名音乐专辑,顿感格外亲切,尽管一直没能见到这本书,但每次拿起这张唱片就觉得已经满足了。

曲目是由村上和他的插图搭档和田诚选辑的,封面上爵士歌后Billie Holiday与内页中几位爵士乐手的画像就出自和田诚的手笔,和村上的文字一样感性、有趣而又俏皮。他们共选出了11首作品,全都是早期爵士大师的经典杰作,比如Benny Goodman “Moonlight on the Ganges”、Bix Beiderbecke “I’m Comin’ Virginia”、Louis Armstrong “West End Blues”、Miles Davis “Walkin”,每个都是爵士音乐史上名动江湖的名字。

这张唱片的选辑可以说是相当专业的,尽管也都是些爵士大师们的作品,但与其它许多诸如《爵士电影》、《爵士情歌》等精选爵士唱片不同的是,后者多半是耳熟能详、悦耳动听的流行“大曲”,而村上与和田的口味显然就内行得多,大多数作品都是绝对正宗的爵士乐演绎,一般人听来多半会觉得不够悦耳,甚至有些难以消化。而最令人倾倒的是这11首音乐全部都是从黑胶唱片上直接转录下来的,而非市面上常见的那些所谓24K、经过数码加工后的“伪作”,所以听这张CD时不仅能够听到原汁原味的早期爵士之声,还常可以感觉到唱针在黑胶唱片上滑动时富有质感的杂音,那真是一种令人感动的声音,仿佛可以触摸到那些消散在久远年代之中的真实的爵士魂灵,穿越变化纷呈的时空,在日益冷漠的夜色间痴心不改地又再飘荡起来。

片首与片尾各有一首Billie Holiday唱的歌,可能是唱片中最感人的曲目了。这两首个由始至终都回响着浓烈的黑胶唱片气息,性情幽怨的戴女士在极为残旧的爵士摇摆之风中郁郁寡欢,那颗粒状的黑胶残响有如在多年前坠落的雨滴,遥远却又清晰可见,泛黄的潮气早已灰飞湮灭,却又依然湿漉漉的,触手可及。

唱片封套里有村上的一篇短文《雨夜之Billie Holiday》,可能是原著中的一段文字吧。文章的第一句话是:有时一些年轻人会问我“什么样的音乐叫做爵士呢?”然后他用典型的村上式文字讲述了一个与Billie Holiday本人无关的潮湿而伤感的故事。文章结尾处这样写道:当有人问我“什么是爵士乐”时,我只能讲讲这个故事,并说“那就是爵士乐了”,这是一个很长的定义,但我无法给出一个更好的解释了。
[ 此贴被vip_laomao在2008-06-03 ]
硬件是基础,软件发展才是硬道理!
离线stanley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08-06-03
忍不住插一句:

太好了!多谢LM!!!

勇气被公认为人类最重要的品质,因为它是可以决定其他品质的品质。
离线vip_laomao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08-06-03
                                 





很难将这个题目翻译成中文,因为我不愿意把它译作“冷酷的爱”、“好酷的爱”或者“酷爱”,就像我不想把那个自称Cooldrink的女孩叫做“冷饮”一样,纯粹出于一种没来由的顽固或偏执吧。

Miles Davis的那把小号也许是世上温度最低的一支号了,每次听他吹起来总是一片冰霜凝结,大概就是“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的景致吧。曾对朋友说Miles Davis的号就是冷血的剑,所以见到他的这张Love Songs,不免疑惑不解。很难想象这支不留一丝血迹的剑怎么会唱起爱之歌呢?

Cooldrink去了墨尔本。就是在无聊等待后来毫无作为的千年虫的某个凌晨里,遇到她的。自己第一次装上ICQ,她在里面说的第一句话是:hi。

再浪漫的曲子到了Miles Davis那里都会寒气逼人。没有听过他吹的I Fall in Love too Easily,是无法明白这个句子里面的怅然的,那惊若天人的号声是断了人间烟火的无望、冷静、短促。从尖厉的叹息直至低落的缄默,惜言若金得有如瞬间弹出又骤然入鞘的剑,刹那的杀气就足以致命。

再单纯的句子出现在ICQ里都会暧昧不清。电话线的另一端不知通向了什么地方,没有声音没有表情,只有文字从不知名的某个角落传递过来,生动鲜活得像一尾不安分的鱼,游过来又会游过去。Cooldrink无聊地等待离开,白天睡觉深夜上网,说话懒洋洋的,却喜欢一惊一乍,每句话里都有好几个没来由的“~~~”,就像老是睡不醒似的加菲猫。不过她属狗,而且还“老不肥”。

My Funny Valentine,我可笑的情人节。我喜欢这样翻译这首歌名。听过好几个人唱过演奏过这支曲子,但从来没想到Miles Davis的版本会是这样的无情,像一个情场得意的成熟男人,真是一个人人都觉得可笑的情人节啊。

Cooldrink走的那个凌晨3点,还在看一本叫做《杀手复仇》的书。“我想应该是惊险小说。”她是这样说的。因为是在图书馆借的书,所以要赶着看完。

Miles Davis的Love Songs有个愉快的结尾,Time After Time和Human Nature已是很现代的流行曲了,有点像Kenny G之流的风格,有合成器配的电子背景,阳光明媚,温暖甜蜜。Cooldrink,“现活在澳洲,天天温暖”,达明一派在歌中这样唱道。这也是我在ICQ里打的第二十七句话。

这实在不是一张包装成功的唱片,封面三片开始枯萎的玫瑰花瓣像三颗俗不可耐的红宝石,而且我宁愿它会叫做Cool Love,宁愿将Cooldrink译作冷漠又迷醉。一小段冷漠又迷醉的依赖,凝结在世纪轮换的网络上,也许最适宜叫做Cool Love了。
硬件是基础,软件发展才是硬道理!
离线vip_laomao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08-06-03
引用第4楼stanley于2008-06-03 13:11发表的  :
忍不住插一句:
太好了!多谢LM!!!
[表情]



古典部分我会按作曲家来分类搞专帖的。
硬件是基础,软件发展才是硬道理!
离线vip_laomao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08-06-03
上一张Ballads已是1996年的事了,就是在那张唱片里认识Chet Baker和《我可笑的情人节》(My Funny Valentine)的。因为配有一本精美的图书,很像爵士入门必备,还专门介绍给几个从不听爵士的朋友,让他们在入睡前听,一定会有一个平静的梦。没想到四年后会见到这张续集,依然有一幅女性暧昧的露背装,俗气得诱人。

很少有人能够拒绝这么温柔的声音的,尤其还是这么有“格调”的爵士乐曲。就像一个朋友说听起上张Ballads,总会斟一小杯浅浅的蓝带马爹利慢慢品尝,一下子就找到了资产阶级的感觉,尽管平日他都是整杯干掉的。台湾的出版商将这张唱片译作《爵士情歌》,可能就是为了营造这种浅醉微醺的氛围吧。

依然有一首Chet Baker,是现场版I Fall in Love too Easily,这位自毁放纵的传奇大师总是忧郁得令人昏昏欲睡,即使在热情的掌声和缠绵的弦乐之间依然那样颓然无力,这可能就是他生前最后的那一场音乐会的歌声了吧,一不小心竟然成了今宵卧室里一声虚饰的叹息。这回唱片里最惹人驻耳的却是Dusko Goykovich的No Love Without Tears,一首挂满了冰冷泪珠的Cool Jazz,愁肠欲断的小号声沿着泪水般的钢琴声一路抽泣下去,其惨其情仿如要应了柳永“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有时我会想象如果在酒吧里放它会怎样,起初觉得可以是在一个清淡的小酒馆里,人影稀疏,灯光暗淡,酒保无所事事地擦拭着杯具,某个人躲在背光的角落里悄然独饮……可是……可是,音箱里传出的乐声干净剔透得像容不下一点烟尘的玻璃杯,折射着清脆流离的光影,怎么可能飘荡在空气浑浊的酒吧里呢?说实话,这张唱片应该是为卧室准备的:独自躺在温暖的床上,独自开一瓶芝华士12年,独自沉默在床头灯的落寞里,独自听着每一颗清晰的音符,会有一点点惆怅一点点温情一点点遗憾一点点安慰……就是如此了,守着空旷的卧室和空旷的枕头,沉浸在空旷的音符之中,握着手中半空的杯,望着每一首曲名都会浮想翩翩,回想起许多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的感情事件,多愁善感得像个再也寻不回青春的中产阶级。

于是,只好在温柔乡里慢慢死掉……
硬件是基础,软件发展才是硬道理!
离线vip_laomao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08-06-03
                                           




到目前为止,德国ENJA公司的BALLADS系列精选CD已出了五集,这是另外的四集。
硬件是基础,软件发展才是硬道理!
离线vip_laomao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08-06-03
                         



这是一至三合集套装CD
硬件是基础,软件发展才是硬道理!
离线老烧友
只看该作者 10 发表于: 2008-06-03
好帖!学习了!爵士乐开课了!!!
离线vip_laomao
只看该作者 11 发表于: 2008-06-03
               




总是让人感到有点意外,又好象正在意料之中。那是个睡懒觉的好日子,在半梦半醒之间听到窗外的雨声,会翻个身继续睡去,不带有半点愧意。所以真正醒来,拉开窗帘的时候,就会坦然发现一个一直下雨的下午,一个一直下雨的星期天的下午。

“Jazz for a Rainy Afternoon”,实在是个令人享受的句子,于是其中的曲子也散发着享受的气息。是享受,而不是享乐,没有格外的喜悦,没有沉迷的快感,好象一段漫不经心的温存,随着淅淅沥沥的雨滴飘散开去。

尽管马路潮湿,天阴,打开窗一丝凉意扑面而来,但雨一直幽闲地下着,像从空中踱步到地面,毕竟是星期天的雨呀。所以听起这张集锦唱片,总是会悠然自得,想起一些悠然自得的时光,不忧虑,不伤怀,不迷醉,不刻意,实在是段难得可以空空荡荡的好时光。

一直都是清洁的雨声,因为肯定不会有一个狂风暴雨的星期天,所以不必在意每段雨景的开始与结束,以及其中难以觉察的转换。其实也无法集中精神去留意乐曲的起伏,“午后下雨的爵士乐”就是最好的MOOD,雨一直若即若离地下着,期间的人和事都是雨中朦胧的声与影,好象莫奈班驳的笔触一样,琐碎而疏离。

那时,可以像封面那尾美人鱼般的女郎那样,举着伞穿过湿漉漉的巷子,走到了无人烟的广场上,让音乐般的雨水溅湿晃动的肩头;也可以留在屋檐下面,望着别人鱼一般孤零零地游过视线。也许应该是一个人独自在家,自怜地缅怀着什么,但也可以两个人坐在咖啡馆靠近窗的位置窃窃私语,在这样清新的爵士小品之中,忧郁总是难免的,浪漫总是难免的,但好在都只是星期天的忧郁和浪漫,淡淡地不会蚀到心情里面。

钢琴,吉他,贝司,鼓,萨克斯,小号,还有奇异的电颤琴;冷派爵士,蓝调,流行爵士,浪漫派;三三两两流落在这个一直下雨的星期天,有如放了假的诗人,即使脸上还残留着少许清高,但一律都有了生动的庸俗,浅白而软弱,可以好好地放松一回。

一不留神竟然想起加菲猫,睡眼惺忪地嘟囔:讨厌的星期一。
硬件是基础,软件发展才是硬道理!
离线vip_laomao
只看该作者 12 发表于: 2008-06-03
                               



在酒吧里点饮料的时候,我常会要一杯咸柠檬七喜,朋友睁大眼问为什么,我说大概是因为这个名字吧,怪得意的。前些天买了Michael Franks的两张唱片,一张是1999年新碟Barefoot on the Beach,另一张是1998年出的精选A Backward Glance,听后甚是舒心,让我想起了咸柠檬七喜的味道。

好些年前就在电台里听过Michael Franks的歌,当时自己很追捧的DJ阿Paul很喜欢播,还用他的一首曲子做过节目版头,于是记住了这个名字,却从没有买过他的任何唱片,有如七喜汽水,偶尔喝喝滋味不错,但不会带回家雪藏在冰箱里。就像村上春树不喜欢情歌王子胡里奥,在好几篇文章里都要揶揄一番一样,Kenny G和理查德•克莱德曼也是我经常取笑的乐手,不仅将爵士乐或古典音乐改装成低俗的流行曲,还争先恐后地赶时髦,什么曲目到了他们嘴里或手下,都变成一个味儿,甜腻,肤浅,轻佻……总之十足十和七喜汽水一样,甜甜的还要不停地冒泡泡。Michael Franks的音乐有时就会让我想起这两个缺乏品味的流行乐大款,所以一直没有兴趣弄一大瓶回家慢慢啖,只是这次遇到一个廉价大甩卖的机会,终于下决心买了两支高容量的“大炮”回去,结果一口气猛喝了27首歌曲之后,才算真正得出结论:Michael Franks是一大桶咸柠檬七喜,虽然也是清凉甜腻,胜在有了“咸”+“柠檬”,味道的确有所不同。

Michael Franks像许多面容英武的汉子一样,外表很man声线却甘甜如蜜,而他那清新怡人的流行爵士(Light Jazz)乐风,则是数十年都不曾更改过方向的海洋季候风,风向东南,风速轻柔,永远都是一派阳光沙滩的风光。他这些年的专辑名称就是明证:《蓝色太平洋》Blue Pacific(1990)、《蜻蜓之夏》Dragonfly Summer(1993)、《被遗弃的花园》Abandoned Garden(1995)以及这张《赤脚走在沙滩上》Barefoot on the Beach,悠闲富足得令人心生嫉妒。

不过与Kenny G、理查德•克莱德曼这两个一夜暴富、紧跟潮流步伐的投机分子不同,michael Franks的音乐天生一副中产阶级模样,生来虽不是大富大贵却也已很享受了,无须靠一味轻薄的甜去取悦人,其中还会有少许柠檬的生涩苦爽,和一丝别样的咸,这自然来自Michael Franks那“骚”到骨子里的白人骚灵Soul,和那一点点闲雅的爵士乐气质。就好象在七喜汽水里放了两片柠檬,然后再撒点盐,轻爵士气泡“嗞”的一声涌出杯口,这时猛吸一口,就会感觉到Michael Franks那带点涩带点咸的甜蜜歌声了,不仅味道有趣而且卖相不俗,很适合坐在下午阳光灿烂的公园里时,望着一大片绿油油整齐平坦的人工草坪,懒洋洋地来一杯。
硬件是基础,软件发展才是硬道理!
离线vip_laomao
只看该作者 13 发表于: 2008-06-03
日本版
硬件是基础,软件发展才是硬道理!
离线vip_laomao
只看该作者 14 发表于: 2008-06-03
                                   



C—H—E—T—B—A—K—E—R,当这三个音节从舌尖轻盈弹出,似乎就可以触摸到命若蝉翼的质感,脆弱得像刚刚发出的音节一样,不留痕迹地消散在刚才的时间之中。 

放纵,沉沦,毒瘾,短命。这位小号大师的传奇生涯仿佛就是一出爱情故事的写照,从兴奋到迷醉,从迷醉到折磨,从折磨到绝望,直至灰飞湮灭,惟一剩留下来只有一堆软弱无力的叹息。那是一堆怎样的叹息声呵。Chet Baker沮丧无助的歌声比他那悲伤的号声更容易让人心灰意冷,所以常会忘记其实他是带着一把小号游荡江湖的。

热恋的时候是不会听Chet Baker的,因为那时以为灼热的爱情可以战胜一切;只有在失爱和爱得极深的时候,才会沉迷于Chet Baker的歌声和小号,因为此刻才明白爱若生命,脆弱得经不起Chet Baker的一声叹息。然而,想爱或相爱的心总是在失爱的恐慌或害怕失爱的忐忑里流离失所,所以总是会轻易爱上了Chet Baker,尤其是在听到他唱起情歌的时候。第一个音符就会摧毁苦苦坚持的坚强,Come Rain or Come Shine,患得患失的优柔在心脏收紧时溢满胸口,如果你的心还没有被无常的爱情磨出足够老的茧,难免会颓然神伤。

不过,自己却似乎丧失了多愁善感的机能,总是在Chet Baker的音乐里昏昏欲睡,抑或是恍惚地开起小差,而且是在些不那么忧伤的意识里溜来溜去,只有Chet Baker呻吟般的歌声偶尔让自己回过神来,羞愧几秒,觉得有些对不起这位面色苍白的大师——那种青春期诗人特有的面容,就是这张Song for Lovers封面上的那副面容,干净平滑的脸上还充满了偶像般单纯的忧愁。然而一直不明白他是怎样让自己的时间永远停留在那个愁肠满腹的年代,尤其是看过他那张被命运折磨得刻满皱纹的即逝之脸,却依然可以将生命无所顾忌地演绎成一道永不结疤的爱情伤口。只好承认自己彻底失去了那个爱不能承受之轻的岁月,成熟已经结出一层厚厚的冷漠之茧。 

星爷在《食神》里煮过一款头饭,叫做“黯然消魂饭”,让薛家燕感动得黯然流泪,让我黯然想起Chet Baker——也许周星驰比他更接近现实生活的感情真相:伤感可以是一出无厘头的闹剧。
硬件是基础,软件发展才是硬道理!
离线vip_laomao
只看该作者 15 发表于: 2008-06-03
                                       



“乞力马扎罗是一座海拔19710英尺的长年积雪的高山,据说它是非洲最高的一座山。”

听Miles Davis的Bitches Brew,和读海明威的《乞力马扎罗的雪》一样,是件考验意志力的事。老实说,读起海明威那篇文章如同嚼蜡,只是它的题目总会让我想起他的另一篇小说《白象似的群山》(这篇我倒是看懂了),而后者的文字就像手背上的疤痕一样让我印象深刻。

因为听起Bitches Brew,才又翻出《乞力马扎罗的雪》来看,虽然这两者并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可能是因为它们多少都和非洲有点关系吧。

边听Bitches Brew边看《乞力马扎罗的雪》,仍是没能搞懂海明威的意思,也没能听懂Miles Davis的意思,只有一点是相仿的:像所有的名作一样,两者都有一段长长的注释,容易让人肃然起敬。

2000年的春天姗姗来迟,3月底的阳光像冬天暖阳一样难得。“实在是个看袋鼠的好日子呀。”我对她说。她虽然不喜欢村上春树,却喜欢看袋鼠。广州当然没有袋鼠(只有袋鼠肉),我只是想让她知道我动了晒太阳的念头。

“Miles Davis真像个袋鼠爸爸。”我看着Bitches Brew封底上的照片,想这样逗她。可惜她也不怎么喜欢Miles Davis:“他这个自鸣得意的家伙!”所以我没有再做向她推销Miles Davis的努力,只是让她告诉我唱片封底那一大段英文注释讲的是什么。

这实在是张吵闹的唱片。1969年8月,Miles Davis把自己打扮得像个摇滚青年,把Jazz搞得像Rock’n Roll的私生子,“Bitches Brew!”我想不少附Jazz风雅的半中产阶级都忍不住私下要这样骂一句,就像休格兰特《在四个婚礼一个葬礼》中那样。

我把这种情形告诉她时,她笑得前仰后合,差一点就会同意我的说法:“真是爱死这张唱片了!”不过她实在是难以忍受Miles Davis捣鼓出的这些噪音,也不好意思说出这句粗口的中文意思。

“他不是第一个演绎摇滚爵士的人,”她用唱片注释中的一句话来驳斥我“Miles Davis是摇滚爵士开山鼻祖”的说法,“不过他是将摇滚乐融合在爵士中做得最好的一个,”她拿着唱片将一段文字指给我看,“这篇文字尽是吹捧Miles Davis的。”我们坐在出租车后座,窗外阳光明媚,好象1968年美国西海岸的阳光,班驳得有些恍惚,那些充满迷幻剂、鲜花和摇滚乐的日子,人们聚集在大草坪上,在Jimi Hendrix魔法般的吉他鸣响之中手舞足蹈。

“就在Jimi Hendrix在Woodstock上演出后的第二天,Miles Davis开始录制Bitches Brew。”这句话不用她翻译我就看懂了。也许我应该和她一起去晒太阳,而不是为这张Bitches Brew唱片烦恼。

随心所欲的电子音符,支离破碎的Funky节奏,还有小号的即兴尖声怪叫,一种Jazz风格就这样诞生了。在32年后的周日下午,我满脑子都是一片暖和的草地,和她一起懒洋洋地躺在空气浑浊的城市里,对Miles Davis的爵士革命兴趣索然。没有非洲,没有Voodoo,没有袋鼠,没有Rock’n Roll。而1968年的Miles Davis就像乞力马扎罗的雪一样令人不可思议。
硬件是基础,软件发展才是硬道理!
离线vip_laomao
只看该作者 16 发表于: 2008-06-03
               


几个不同的版本
硬件是基础,软件发展才是硬道理!
离线vip_laomao
只看该作者 17 发表于: 2008-06-03
                           



是一种气味,而气味总是难以定义的,就像每个情人都有种不一样的气味,只有在亲近的时候才能察觉,却难以描述他们确切的形态,只记得每一次自己都被深深吸引,那种从身体深处散发出来的气味,曾让人贪恋不已。然而一旦离开,那种气味都像初中课本里介绍的剧毒气体一样,无色、无味、无形,漂浮在记忆远端无从触及。这或许可以叫做“离骚”。

The Soul of Ben Webster有张非常吸引的封面,尽管与这位萨克斯大师的风格相比,它未免显得过于纯情,但我仍希望美编能将这幅印象派风格的画作放得足够大。Ben Webster的吹奏总带有一种扑鼻而来的气味,一种极为亲密的气味,有人很形象地描述他的乐风:像“口气”穿透乐器似的从手指间渗透出来。而我在反复琢磨之后,觉得应该命名为“骚”,它既不仅仅是SOUL,也不仅仅是肉欲(BODY),而是一种掺杂了欲望和情感的体味,性感、迷人,是不带有一丁点儿褒贬含义的骚。

前些日子去探访旧时的情人,还有她1岁的女儿。约在她家附近的某个地方接头,那天上午阳光灿烂。上一次见到她还是在两年前的街上,怀着几个月的身孕,当时没敢认,因为形象变化太大,于是低头擦身而过。所以两年后在刺眼的阳光下不禁有些犹疑,不知能否认出已为人母的她来。这个城市不大却很难相遇,一直知道自己搬到的地方离她家不远,却从来不知道她嫁给另一个男人后到底住在哪里。

Ben Webster是个老派爵士佬,恰好身处Big Band盛行的四五十年代,所以听起来这张收录了3张LP的双CD时,不免有种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的感受,一时是热火朝天的铜管齐鸣,一时是情意绵绵的浪漫小曲,让人在理智与情感之间备受煎熬。好在Ben Webster总是那种炉火纯青的骚,几乎每首曲子都在期盼那把低音萨克斯的出现,带着一股风情万种的浓郁气味而来,就像青芥辣般喷鼻的劲道一样,挑起你的欲望,欲罢不能。

她依然是那个样子,瘦而且白,也许老了一点。很随意地穿着拖鞋,一套粉红色运动服,好象还是多年前的那身,穿在她身上更像休闲时的便装,懒懒的像睡醒不久的姿态。穿过马路上六楼,楼梯间的墙壁上贴满了疏通下水道的简陋招贴,密度之高甚为惊人。终于见到了她的女儿,蹒跚地跑来跑去,似乎有点像她但又不太像,不过我认脸相一向缺少信心,所以看过孩子父亲的相片也觉得似乎有点却又不怎么像。

骚总有种不怀好意的邪念,不知道是从哪个朝代开始的。所以和朋友为某某做的某件事下判断的时候,就总是委婉地说:“这实在是很灵魂(SOUL)嘛。”其实,骚真是种千锤百炼的境界,如今自己不过是在年轻的浪漫和Ben Webster 的骚之间世故着,感慨之中透露着工于心计的市侩与冷漠,只能缅怀着失掉了的浪漫,憧憬着从容练达的骚。听过Ben Webster 吹奏的萨克斯,你就会明白。
硬件是基础,软件发展才是硬道理!
离线vip_laomao
只看该作者 18 发表于: 2008-06-03
                                 



上个月7号是她的生日,这是过后才知道的事。如果她还活着,不知道有多少人还会记得她,又或者有多少曾经喜爱过的人已经将她忘了。很多关于她的消息是最近才听说的,这才发现原来自己一直对她几乎一无所知,比如她是什么时候离开的,为什么离开,抑或她那悲喜交织的一生到底发生过什么?

Billie Holiday,也许是爵士史上最令人唏嘘的女人了。今年她才80岁,36年前就只剩下声音和影像留给人怀念了。我有她五六张唱片,惟有这张Lady in Satin听过最多遍,其实“最多”也不过是八九次而已。记得几年前刚开始听爵士的时候,“戴女士”就像爵士乐女神一样,一提起“假日”这个单词就神往不已,所以当朋友从香港帮自己一口气搜刮回四五张她的唱片,兴奋得四处炫耀,却很少真正拿出来听。

《穿缎子的Billie Holiday》是手头几张她的唱片中最忧郁的,不仅是封面照片上那沉默的表情,还有那深夜雨滴般的歌声,都容易让人落寞寡欢。I’m a Fool to Want You、I Get Along Without You Very Well、It’s Easy to Remember、But Beautiful、The End of a Love Affair,从前的歌就像从前的感情一样单纯,都不过是一个个简单的爱情表白,女人唱得很投入,活得很投入,就在这样悲情的歌唱中匆匆度过了一生。

就在Billie Holiday 生日的那一天,收到朋友的一封Email,说起她打算离婚的事。“我想应该先把旧的结束,然后再期待新的来临。有可能有新的来临吗?我会觉得快乐吗?”我至今都没有答复这封信。她是一个容易落寞寡欢的女人,我记得。

四年前结婚没多久,她就像逃跑似拉着丈夫办了移民,带着“我幸福,我不幸福”这样揪着树叶追问的疑惑,去了另一个国家。我不知道该怎样回答四年之后她依旧没能摆脱的疑问,也很难想象她这四年在遥远的北方异国生活是怎样的,仔细想起来,其实我一直都不清楚她是一个怎样的女人,她是怎样长大的,怎样恋爱的?在一些回想起来有些暧昧的夜晚,她谈起过自闭的青春期以及一个漫长而绝望的暗恋幻想,后来在她行色匆忙离开这个国家之后的几封来信中,才告诉我她就是怀揣着这个坚贞的暗恋嫁了逃了,而且正是因为这份迟迟不肯退去的憧憬才让她一直坚守在丈夫身边。

她是一个沉湎于幻想的女人。我猜,也许Billie Holiday也是这样,总在不快乐的臆想中快乐着。在我和她交往不多的两年时间里,印象最深的一次就是她换上一件刚买的新衣试给我看,然后红着脸问:“是不是很性感?”已经记不清那件衣裳的款式和颜色是怎样的了,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它不是缎子做的。
硬件是基础,软件发展才是硬道理!
离线vip_laomao
只看该作者 19 发表于: 2008-06-03
     


LP
硬件是基础,软件发展才是硬道理!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