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3895阅读
  • 5回复

将古典入门进行到底之《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个人原创》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yyy321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10-02-02
— mawhole_move —
[attachment=59916]




乐圣贝多芬的许多大部头,介绍的都很多,个人却唯独对其《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最感兴趣。
                                    

                                       贝多芬头顶的月光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
      
      生于1770年12月16日,德国,波恩。

      祖父和父亲都是宫廷音乐家,也许是遗传因素的原因吧,贝多芬从小就对音乐具有十分敏锐的感知,而当他那不折不扣的酒鬼父亲惊喜地发现这一点之后,小路德维希的噩梦来临了------他的父亲下定决心要把小路德维希培养成另外一个莫扎特式的音乐神童而使之成为自己的摇钱树,这样一来他就能有永不枯竭的钱去买酒喝了。可惜的是小路德维希不具备莫扎特那样的演奏天赋,他是在父亲的棍棒下和叱骂声中学会音乐的。老贝多芬常趁自己的父亲不在的时候把小路德维希拽到键盘前面,让他在那里艰苦枯燥的练上许多小时,而每当小路德维希弹错的时候都打他的耳光。后来,小路德维希那善良的祖父去世了,这样一来,小路德维希的日子更加难过,邻居们常常听见这个弱小的孩子由于疲倦和疼痛而抽泣着睡去的声音,酒鬼父亲经常把年仅五岁的小路德维希反锁在屋里,自己则出门去喝得酩酊大醉,让自己那未来的摇钱树从早到晚不停歇地弹奏钢琴和拉小提琴。而小路德维希却只有默默地强忍着痛苦和委屈在琴上一遍遍无休止地练习,如果不是小路德维希具有非凡的音乐天才和超常人的毅力的话,他可能就会永远厌恶音乐,而我们也将永远失去真正的音乐了。在憎恨着小路德维希那自私自利的酒鬼父亲的同时我也深深的感谢着伟人贝多芬的父亲------人性永远是卑劣的人性也永远是伟大的!
      
      一遍遍聆听着由海飞兹演奏的贝多芬的唯一的一首小提琴协奏曲,我相信自己已经确然地看见了匈牙利伯爵勃伦斯威克庄园那明媚灿烂生机勃勃的夏天,协奏风格的奏鸣曲以及从容不迫的快板和明澈柔美妩媚匀称的主题让我全身心都充满了柔柔的温暖和淡淡的喜悦,我已经真真切切地闻见了贝多芬一生中唯一的“明朗日子的香味”。
      
      差不多在《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完成的同时,贝多芬已经逐渐感觉到自己有了失聪的先兆,这位年轻的作曲家为此不祥之兆而感到一种极度的惴惴不安,他拼命地想掩饰这种状况,但结果却恰恰相反!这是可想而知的。那时的贝多芬竟然想到了自杀!那是一种无助的绝望和恐惧!对一个真正的音乐家来说,听不见天籁之音,是一切不幸中最不幸的事情,甚至比看不见还痛苦万倍。犹如灵巧的雕塑者失去了修长的双手,擅歌的夜莺失去了婉转的歌喉,通灵的扶虬者失去了能控制万物的桃枝……
      
      但是贝多芬不愧为贝多芬,“我要扼住命运的喉咙!”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失聪逐渐加剧的时光里,贝多芬只能依靠谈话册子和人交谈,但孤寂的生活并没有使他沉默和隐退,终于不朽名作《第九交响曲》诞生了!如果说这位人类有史以来最富有激情的天才作曲家饱尝了生活与失聪的辛酸,不如说那是他对自己命运的一种最最无情的嘲弄;如果说贝多芬漠视失聪带来的痛苦,凭借一种超人的毅力继续保证了作品的质量,那么这就是一种足以能让人感动得热泪盈眶的傲世功绩。但是事实比想象的还要出人意料:实际上贝多芬在完全失聪的岁月里,谱写出的乐章全部超出了他早期作品的水准。
      
      我想像不出来那根由牙咬住的插在钢琴共鸣腔里的小木棍在将声音传递到大师的心灵深处时是怎样的一个过程,我也绝不会知道在颠沛流离的搬家生涯中大师是怎样的孤苦伶仃,我更不会知道在面对年复一年中经常搬几次住地时的情况下大师是怎么去习惯和忍受那种凄苦的------甚至于一个名义上的家对于他来说都绝是个永远无法企及的理想彼岸。我只知道那为了熄灭自己创作激情而当头淋下的一盆盆冷水在透过地板缝时滴下的全是冰凉和无助!也许对大师来说,房主和邻居的责怪与咆哮比起童年时候父亲的棍棒、叱骂和耳光来说简直不值一提,我不觉凄然而泪下。
      
      1827年3月26日,贝多芬在维也纳去世后被隆重地安葬在魏林格墓地(Waehringer Friedhof),文学巨匠格里尔帕策曾经在当时的悼词中说“贝多芬把他的一切献给了众人,从他们那里却一无所获,於是他就远离了众人”。“一个不幸的人,贫穷,残废,孤独,由痛苦造成的人,世界不曾给他予欢乐,他却创造了欢乐来给予世界!他用他的苦难来铸成这欢乐”(《贝多芬传》罗曼·罗兰)。
      
      可是对我来说,一直认为贝多芬就是头顶那淡淡月光,所有的一切只是给于,却从来不曾索取,也绝不曾远离!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你可曾还记得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月光曲》?失聪的贝多芬用自己灵巧的双手让买不起音乐会入场券的盲姑娘看见了这样的月光: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处升起,微波粼粼的海面上,一刹那间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风,卷起了巨浪。而那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着一个地朝着岸边涌过来……
      
      尽管这只是一个美好的传说,我确然信其有,我也确然相信这个时候的贝多芬已经失聪,可我无法猜度贝多芬此时有着怎样的心情,我只知道当时贝多芬头顶那淡淡的月光……


      附:1)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本曲作于1806年,是贝多芬唯一的小提琴协奏曲作品,自古以来被誉为小提琴协奏曲之王,属世界四大小提琴协奏曲之首,是任何一位小提琴家的最高境界的试金石。这首乐曲旋律柔美、格调高雅、规模宏大,颇具王者风范。然而,本曲在被誉为小提琴协奏曲之王前,也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考验。本曲初演以后,几乎没有人再对它回顾,本曲的华彩乐段,并不像钢琴协奏曲那样由贝多芬亲自谱写,而是留给各式各样的演奏者谱曲,其中较常采用的有约阿西姆、奥尔和克莱斯勒等的手笔。当年贝多芬作曲时,正值他与他的学生,匈牙利的伯爵小姐勃伦斯威克产生了深深的爱情,并在她家的庄园度过了快乐的夏天。他一生中这“最明朗的日子的香味”便渗透在贝多芬这部唯一的小提琴协奏曲中。
        2)1792年,22岁的路德维希·凡·贝多芬从波恩来到维也纳,一直到他1827年逝世,他就从未离开过这座对音乐家特别有吸引力的城市。贝多芬的绝大部分作品是在这里创作的。他的九部交响曲全都在维也纳举行了首演式。1805年,他唯一的一部歌剧创作《费德里奥》也在维也纳的国家歌剧院举行了首演。贝多芬被后人认为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交响曲作家。他的《英雄交响曲》充满了激情。他的第九部交响曲取材於德国诗人席勒的《欢乐颂》,如今已经成为欧盟的盟歌。
        3) 1827年,贝多芬在维也纳去世后安葬在魏林格墓地。1888年,贝多芬和舒伯特这两位音乐大师的棺木被一起移到中央陵园。如今,贝多芬永远长眠在中央陵园名人墓地32A的第29号墓穴中。
        4)世界著名四大小提琴协奏曲:一、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二、勃拉姆斯《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三、柴科夫斯基《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四、门德尔松《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
不看人家一夜盖起高楼
不问苍天偏爱谁与多
用我一片诚心一双手
换得平安自在生活
离线yyy321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10-02-02

支持原创, 不知这个"将古典入门坚持到底"跟狼人9号兄转贴的"将古典入门坚持到底"有没有什么联系? 呵呵.


呵呵,应该没有什么关系的,狼人9号兄是坚持,我的是进行,呵呵,玩笑话。

只是胡乱涂鸦的东西原发于隔壁这个版块:http://bbs.hifidiy.net/viewthread.php?tid=47602&extra=page%3D1

这里的篇目就叫“将古典入门进行到底”,呵呵。
不看人家一夜盖起高楼
不问苍天偏爱谁与多
用我一片诚心一双手
换得平安自在生活
离线yyy321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10-02-03

每个人的偏好还是有区别的, 我始终觉得, 贝多芬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过于亮丽明快。相对来说,柴科夫斯基“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比较来感觉。 呵呵。


赞同,正因为贝多芬其他的作品凝重,所以才感觉这唯一的“亮丽明快”弥足珍惜,是贝多芬一生日子的“唯一的淡淡的香味”。
不看人家一夜盖起高楼
不问苍天偏爱谁与多
用我一片诚心一双手
换得平安自在生活
离线头大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10-02-03
这是海飞兹拉得很棒的一张碟啊
离线yanranhua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10-02-03
学习中
离线jinyou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10-02-03
我听这个版本 录音不错的
小提琴很细腻
RCA BA4+RCA LC1a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