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
  • 147258阅读
  • 798回复

克莱因蓝——漫谈爵士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该作者 440 发表于: 2008-10-19
片名:MINGUS AH UM/CHARLES MINGUS
演奏:明格斯(贝司兼指挥)与爵士乐团
编号:Columbia CK 40648





Ah Um Charles Mingus 这张CD是1959年的唱片再版的,还另外加了3首歌曲,在1964年Down Beats音乐杂志年鉴誉为:必备的爵士唱片。

Mingus(1922-1979)是少数能弹奏低音大提琴的杰出爵士音乐家。Mingus最令人难忘的两首歌曲,一首是在Ah Um专辑中的「Better Get It In Your Soul」〈也是我个人最喜欢的〉在这首曲子当中所用的长号在Mingus以前的爵士乐曲中很少听到,还有无音乐伴奏,只有击掌声及一群人的叫声和激增的节奏都是爵士音乐中独特而少见的。 第二首歌曲是「Goodbye Pork Pie Hat」〈为高音萨克斯风诗人Lester Young所做的挽歌〉表面上看似简单的蓝调乐曲,你很难听出连续弦音所带来的的不协调。 Mingus富有情感及丰富多变的音乐性在 ‘Ah Um’专辑中有很多的表现--有蓝调、post-bop、gospel Shouts、早期爵士乐的进化、种族间的抗争以及他的偶像--Duke Ellington的音乐都像色彩丰富的调色盘一样呈现在 这张专辑当中。
硬件是基础,软件发展才是硬道理!
只看该作者 441 发表于: 2008-10-19
一九五九年对于爵士乐而言,可说是最具革命意义又璀璨夺目的一年,除了Miles Davis的五颗星满分之作「Kind of Blue」、爵士之神John Coltrane为爵士乐所跨下的一大步「Giant Steps」之外,贝斯大师Charles Mingus的两张大刀阔斧化下爵士新纪元的专辑「Mingus Ah Um」 和「Mingus Dynasty」,同样在一九五九年中相继出现。

「Mingus Ah Um」专辑是Mingus加入Columbia唱片旗下后所灌录的第一张专辑。原本的Post-Bop作风仍可嗅得;开场曲"Better Git in Your Soul"中,Mingus代表风格的忘情嘶吼及曲式走向,则更让这位贝斯手(偶尔也兼钢琴家)作曲家明显表态他对Soul及Gospel的挚爱。已然名列经典曲的"Goodbye Pork Pie Hat"为Mingus向甫于录音前两个月过世的萨克斯风巨擘Lester Young致敬之作,担任萨克斯风演奏的Booker Earvin感伤中略带失意的诠释,以及颤音的运用,是有些令人联想到叱咤三○年代的Lester Young当年风采;"Open Letter to Duke"以及"Bird Calls"里首度以数字录音形式面世的作品,反映出Mingus轻松挥洒的领导风范,并重燃怀旧的查理帕克式的Bebop炽焰。总长度超过70分钟的这张专辑,更超值收录了三首之前在黑胶版本里未出现的曲目,完全记载下这张专辑录制期间Mingus的创作前进步履。
硬件是基础,软件发展才是硬道理!
只看该作者 442 发表于: 2008-10-19
SACD
硬件是基础,软件发展才是硬道理!
只看该作者 443 发表于: 2008-10-19
In the Sun
沐浴阳光
珍梦海(Jane Monheit)演唱      
SONY 509475 2
          






自从艾拉·费兹杰拉尔德、比莉·荷莉黛和莎拉·弗恩相继去世之后,近十多年来爵士乐坛似乎再也无法推选出哪怕是一位成就获得世人公认的宗师级爵士女歌手。老一辈的贝蒂·卡特(已故)、泰瑞·索顿(已故)、雪莉·荷恩、海伦·梅芮等人,所获得的成就和前述“三大天后”相比仍然有不小的差距,而年轻一辈的诸多爵士女歌手,还都远未达到大师级歌手所应具备的素质,经验也较为欠缺。不但如此,当代的不少年轻爵士女歌手,她们的音乐已逐渐丧失了爵士演唱最重要的元素:自然,也就是说她们往往为了凸显爵士乐味道而刻意调整唱腔与演唱技巧,使得她们的演唱沾上了做作的气息,降低了音乐的艺术层次与感染力。这种“为了爵士而爵士”的做法,在亚裔爵士歌手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而在欧美的爵士歌手身上也多多少少一样存在,比如当红的戴安娜·克萝儿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因此当听到这位名为珍梦海(Jane Monheit)的年轻爵士女歌手的演唱时,感觉非常清新怡人,她的技巧并不是完美无缺的,但那份自然,却很少在当代其他同辈爵士女歌手的演唱中能见到,显得难能可贵。

珍梦海1977年出生在美国纽约州的长岛,从小听着艾拉和卡门·麦克雷等爵士女歌手的唱片长大,在就读于茱丽亚音乐学院的兄长的鼓励下,珍梦海立志日后要努力成为一位优秀的爵士歌手。由于珍梦海如愿以偿地考入曼哈顿音乐学院,在正规严格的课程训练下,她的理论修养和演唱技艺都日益提高起来。1998年,珍梦海接受指导教授的建议报名参加了“Thelonious Monk国际爵士歌唱比赛”,并出人意料地夺得第二名的优异成绩(第一名获得者是出道比她早了几十年的泰瑞·索顿)。如此一位才貌双全的新人,当然立刻吸引了唱片公司的注意,随后珍梦海加入SONY/COLUMBIA公司成为旗下歌手,推出的个人专辑《忘忧谷》和《与我一起入梦》在市场上叫好又叫座,对于一个新人,这样的好成绩实不多见。

《沐浴阳光》是珍梦海最新推出的第三张个人专辑,和她前两张专辑一样,新专辑的选曲极具亲和力,包括“公爵”埃灵顿、艾尔文·柏林、罗杰斯与哈特、比尔·伊文斯、伯恩斯坦等人创作的爵士标准曲目,以及Judy Collins、Eric Justin Kaz等人创作的流行金曲。在珍梦海的伴奏乐团中,有贝司手Ron Carter、小号手Tom Harrell、钢琴手Ivan Lins、鼓手Kenny Washington等大师级的乐手,阵容非凡。珍梦海演唱的最大特色在于她的发声,其技巧很显然得益于学院派正统训练课程的熏陶,而她的音色清脆悦耳,与传统的百老汇舞台歌手有近似的气质。珍梦海在演唱中显露了出众的技艺,像难度很高的快速SCAT段落,她如行云流水般应付自如。Track 2《不再忧郁》、Tarck 4《另一些时光》、Track 5《脸贴脸》、Track 6《鸳鸯茶》和Track 9《从未让我心动》等几首是碟中最值得一听再听的好演绎。
硬件是基础,软件发展才是硬道理!
只看该作者 444 发表于: 2008-10-19
片名:Audiophile Jazz Prologue Part 01
            爵士原音 1
演出:演奏:玛西亚·西芭兰(演唱),麦特·麦克马荷(钢琴),布鲁塞·哈罗恩(萨克斯风),布莱尼·怀泰克(萨克斯风),西蒙·巴克(鼓),凯尼斯·罗斯(吉他),托比·麦克 (小号),彼得·史切尔(贝司)
编号:风行FHAP 001






《爵士原音》这张专辑收录的爵士乐,虽然大部分的演奏乐手来自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但音乐听起来还是有很明显的亚洲爵士乐的风格特点。尽管某些曲目的编配比较像欧洲的爵士乐,但总体上还是偏向亚洲爵士乐,包括主唱歌手给人的感觉。由此可见音乐制作人、监制对唱片整体风格有时会起到决定性的影响。

《爵士原音》是由香港一间名为“文章工作室”(Article Lab)策划制作的,“文章工作室”的负责人潘建章(Kent Poon)先生,早年主修古典音乐专业,10年前赴北美发展,曾在当地唱片公司从事唱片母带制作及技术研发的工作,还负责一些发烧或专业音响器材的设计,在音乐制作、硬件设备、录音技术各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今年年初回到香港以后,潘先生成立了“文章工作室”,为求将过往10年间他在国外学习、研发的专业录音技术引进国内,“文章工作室”投入运作后的第一项成果,就是这张《爵士原音》唱片的问世。

由于潘先生对爵士乐情有独钟,因此“文章工作室”的首张唱片不仅以爵士乐为内容,并且邀请到世界各地出色的爵士乐手组成乐团担任演奏,务求彰显“文章工作室”在音乐制作上的高标准、高格调。《爵士原音》内的曲目,全部是爵士乐领域中流传经年、改编版本无数的爵士标准曲,如Johnny Mercer的《秋叶》、Hoagy Charmicheal的《星尘》、柯尔·波特的《夜与昼》、Thelonious Monk的《午夜徘徊》、祖宾的《如果你不再靠近我》、《我唯一的爱》、《你最好回家》、《夜幕下的阿姆斯特丹》、Carole King的《你找到了一个朋友》等,这样的选曲无疑容易让听者感到亲切。乐团的演奏不乏亮点,乐手之间配合默契,各人均有不少独立发挥的精彩表现,女歌手玛西亚·西芭兰是其中引人注目的主角之一,尤其是她主唱的《秋叶》是以原曲的法文来演唱,韵味相当不错,堪称此碟的示范曲目。

《爵士原音》的另一值得称道之处在于它发烧级的录音效果,此碟上市后,即有不少香港发烧界的知名评论员、专家盛赞它是近年港产爵士录音中水准在三甲之内的超级靓碟。“文章工作室”坚持的信条是:“发烧级的录音是通过结合艺术与技术达致的,它并非只是一个商业卖点(Audiophile recording is a combination of art and technology,it should not beonly a marketing point)。”因此,《爵士原音》的录音制作在全程中做到严格把关,以追求原汁原味的音乐效果为首要原则,从录音器材的选用、录音师的人选到混音、后期母带制作、压片制造等各个环节无一不力求尽善尽美。录音师由在英国BBC受训的Eric James担任,他在录音时结合了单点录音和多麦克风录音的优点来放置麦克风,而录音器材全部是Hi-End级的机器。至于母带制作环节则采用Weiss器材,CD压片环节做到最后成品的时基误差率(Block Error Rate)只有0.6(行业内CD成品的时基误差率标准值为220),这意味着《爵士原音》的成品CD的效果,其放音时的数码味已微乎其微。实际播放此碟的效果表明,它完全抓住了爵士乐的现场感、生动感,乐器质感真实无比,结像似乎触手可及,音色也美不胜收,证明此碟是名符其实的天碟级佳作!
硬件是基础,软件发展才是硬道理!
qjy
只看该作者 445 发表于: 2008-10-19
呵呵,终于看到张自己有的了,Jane Monheit ,赞
只看该作者 446 发表于: 2008-10-19

呵呵,终于看到张自己有的了,Jane Monheit ,赞




你是否有Past Perfect的爵士碟,这套10CD的是30欧元!
硬件是基础,软件发展才是硬道理!
只看该作者 447 发表于: 2008-10-19
这套10CD的Benny Goodman只要12.5欧元
硬件是基础,软件发展才是硬道理!
qjy
只看该作者 448 发表于: 2008-10-19
这套没有见过,还是金碟啊,真便宜,呵呵。。以前见到过Billie Holiday 的 Columbia Years,也是10CD,那个很棒,300元,可惜自己没买,只给朋友搞了一套,现在看不到了,又不想买贵的,后悔啊 。。。最后,只好搞了这个听听了。。。 [attachment=44653]
只看该作者 449 发表于: 2008-10-19
这套10CD是20欧元
硬件是基础,软件发展才是硬道理!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