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
  • 39853阅读
  • 184回复

介绍一下我的系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该作者 20 发表于: 2009-07-22
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jason兄比我等用心多了。
只看该作者 21 发表于: 2009-07-22
找了好久都没有结果,只有HIFI168上的图片了。
[attachment=54650]

这些是当初的结果,后来又请了些朋友反复调整,基本形状很类试,但是可以控制在+/-4。5分贝(65-1000HZ)。主要是通过改变摆位来实现的。可是最好的结果,没法走路了,只好又妥协。几个月前几个前辈来过后,我根据他们的意见,又调整了,主要是尽量把50Hz的谷填平,100-300Hz的波动稍微变大了些,为了是低频的量感。

我在168上有篇文章,有兴趣可以看看。http://bbs.hifi168.com/showtopic-153196-1.aspx
只看该作者 22 发表于: 2009-07-22
先收藏,再拜读。感觉学问很深。
只看该作者 23 发表于: 2009-07-22
高深,看不懂哦,要让jason给我们上上课。
只看该作者 24 发表于: 2009-07-22
我说明一下,我这个曲线和功放没有任何关系,我当时用了三台胆机出来的曲线(30Hz以上)几乎都是一致的。另外1KHz以上,波动很小,就是有波动也容易调整。

我发烧初期,声音不好,一直感觉高音刺耳,以为是吸音不够,加了很多吸音材料,感觉稍好些,后来朋友说,没有空气感。后来我慢慢的懂了,高音吸得不够是明亮,并非刺耳。我没有解决根本原因,误入歧途了。当我用到50S的欧洲极品管和换掉了信号通路上所有的原装耦合电容后,才明白这个道理,慢慢的把吸声的织物和海绵减少。这时才知道斯特拉弟瓦里原来时这样的。要做到这点不容易(其实我现在的系统也并非完美),我感觉整个环节不能有一样高频不好的元器件,包括信号线和喇叭线。

另外感触很深的是低频的驻波,我原来用的喇叭Spendor 3/1P时,63Hz有个很高的峰,共振非常明显,当时没有测量系统,也不懂如何改善。听大型管弦乐时严重影响听感(不过我放一张CD,多数朋友听不出,再放测试CD,整个屋顶和扩散板都在振动,把朋友都吓傻了)。因为我在密闭的环境了,所以这点特别明显,多数朋友是开放或半开放的空间,会好很多。我听过几届音展,99%的系统声音都是没有处理好中低频,声音发混,听听小品和音色还可以,管弦乐一来,只好走人。我现在150hZ的峰有5DB,放一张大提琴的测试片时,还是有声染色。烧友们可以找一张全频的扫描信号和三分之一倍频的标准测试片,很容易就可以听出问题。
只看该作者 25 发表于: 2009-07-22

高深,看不懂哦,要让jason给我们上上课。

呵呵,不用我上课,我推荐朋友们一本书,是机械工业出版社的《建筑声学材料与结构--设计和应用》,王峥等合著,这本书是2005年出的,资料比较新,讲解的深度和广度都合适。只要下些功夫,应该不难的。
只看该作者 26 发表于: 2009-07-23

呵呵,不用我上课,我推荐朋友们一本书,是机械工业出版社的《建筑声学材料与结构--设计和应用》,王峥等合著,这本书是2005年出的,资料比较新,讲解的深度和广度都合适。只要下些功夫,应该不难的。

没有基础知识,恐怕有了参考资料,也不一定能看懂。
想想看,我们造了那么多剧院,可是声学处理大都不尽人意。
所以有网友称低烧玩器材高烧玩环境,言之有理。
只看该作者 27 发表于: 2009-07-23
168上有一篇帖子,是松香味DX的,讲的是房间的声学处理,基本上全部是吸收,感觉蛮有道理,不知道LZ能不能用的上
只看该作者 28 发表于: 2009-07-23
我的第一套器材是EPOS的ES11,Opera的R66和用了N年前800元的的新科DVD。一套鸡线。刚开声时自然是惊喜,比我听了10年的光驱推爱华耳机森记的M500和DT231要好很多。
很快就买了羽商的CD18和一些几百元的二手线材,当时主要就是反复调整环境和摆位,和不同风格的低档线,力争把声音搞均衡。HIFI是谈不上的,但是全频是均衡的,没有怪声。
很快就买了Spendor的3/1P,说真的两对箱子的价格相差几倍,改善的不多。一个烧友听了后,说了实话,如果是他,肯定把Spendor出了。我当时很盲目的,买了很多垃圾,可以凑成4套系统了,始终没有很大的突破。一些好朋友的水平也是一般,大家都是彼此彼此。
静下心来,感觉还是要好好学习,于是开始找些网站,请教许多DX。正好赶上当年的上海音展,花了很多时间仔细去听,让我有高兴又悲哀。没有一家的声音让我满意,勉强还行的是欧博的300B单端推15寸号角和声雅单声道甲类推单拿的C2。前者是味道,后者是均衡。要是两者相加就好了。我和我的一个最好的烧友商量了好久,决定上300B单端。现在想想一半是听了会展的声音,一半是虚荣心,想着300B单端用上了好歹也算是个烧了。
研究了几家,感觉还是欧博对胃口,于是就准备下手。展会的分体后极,太贵,担心买错,就准备买R5。5。没想到一个偶然的机会,看见有二手的M500和T2,三件套,价格很便宜,但是机器有些问题。心里斗争了一个星期,最终还是冒险了。
我初期的经历和许多烧友是类试的,在黑暗中摸索前进。300B到手后,揭开了新的一页。
只看该作者 29 发表于: 2009-07-23

168上有一篇帖子,是松香味DX的,讲的是房间的声学处理,基本上全部是吸收,感觉蛮有道理,不知道LZ能不能用的上


嗯,168上关于声学处理的文章很多,网上这方面的文章我几乎都看过,包括一些国外的,我曾经有大半年的时间周末都去图书馆,整天寻找资料,作笔记。
最后我的结论是,声学设计一定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并且最终一定要主观测试和客观测量相结合。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