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
  • 728488阅读
  • 788回复

***企鹅唱片指南三星带花***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该作者 480 发表于: 2008-12-05
Saint-Saëns:Symphony 3 " Organ "  
圣桑:第三交响曲  
Barenboim/Chicago Symphony Orchestra  
巴伦伯伊姆指挥芝加哥交响乐团  
DG 415 847-2





巴伦伯伊姆与芝加哥交响乐团以跃动的节奏展开序幕,导入阴柔但不耽溺的慢板乐章,再以诙谐曲转入凛冽威风的终乐章,乐段表情明显。特别指出,利代兹弹奏的管风琴在沙特尔教堂单独录制,再和管弦乐部分混音,接得天衣无缝。
硬件是基础,软件发展才是硬道理!
只看该作者 481 发表于: 2008-12-05
Saint-Saëns: Organ Symphony; The Carnival of the Animals; Dance macabre; Wedding Cake Caprice
圣-桑:第三(管风琴)交响曲  
拉夫索恩(Noel Rawsthorne)管风琴  
Enrique Bátiz/London Philharmonic Orchestra  
巴茨指挥伦敦爱乐乐团  
ASV CD DCA 665
  
  



在法国近现代作曲家当中,圣-桑(1835-1921)因其音乐精致、优美,带点古典气息和幻想色彩,有时还有点俏皮逗人,可能要算是中国听众最容易接受的一位了。他也是莫扎特那样的神童,5 岁便开始作曲,却是活得很够痛快,比莫扎特长寿一倍以上。

这首《管风琴交响曲》实际上是圣-桑总共五首交响曲的最后一首。而之所以现在排在第三,是因为最初的两首圣-桑自己很不满意,索性不算数了。自律甚严,追求完美,这是圣-桑的一大优点,虽然有时如此刻意也不免小气点儿。但不管怎么说,他的《第三交响曲》无疑是伟大的,有严谨的结构,有强烈的情感色彩,还有不无独创性的配器润饰。全曲分两个乐章,其实是包含了传统交响曲的四个乐章,正如圣-桑本人分析的那样。首乐章的短小引子和此后发展出来的“中庸的快板”,实际上就是这整个柔板乐章的引子,这里面的旋律和弦乐喃喃细语的情趣,令人想起舒伯特的《未完成交响曲》。管风琴出现在乐章的尾声中,一片安详的气息,带点儿神秘感;而末乐章里管风琴和乐队的全奏,还有钢琴烘托性的疾速的琶音,形成排山倒海之势,可谓交响乐有史以来最辉煌壮丽的瞬间之一。异乎寻常的冲动,但决不歇斯底里。圣-桑的音乐从来都是娓娓入耳的。
硬件是基础,软件发展才是硬道理!
只看该作者 482 发表于: 2008-12-05
Saint-Saens: Symphony No. 3  
圣桑:第三交响曲“管风琴”
Berj Zamkochian管风琴
Charles Münch/Boston Symphony Orchestra
明希指挥波士顿交响乐团  
RCA 09026 61500-2
  



  
圣桑是个长寿的天才,但作品却少得可怜,但是这首管风琴交响曲,可说是震古烁今的佳作,也是发烧录音的标准曲目,而明希版当然也不例外,塑造惊人的音响效果。除了整齐的管弦乐外,内声部更是洋溢着堂皇的风范。RCA的录音效果没话说,厚实的弦乐群十分扎实。铜管和木管的质感也令人赞叹,主角管风琴更是排山倒海直扑而来。
硬件是基础,软件发展才是硬道理!
只看该作者 483 发表于: 2008-12-05
Sarasate: Carmen Fantasy
萨拉萨特:卡门幻想曲
帕尔曼(Itzhak Perlman) 小提琴
Lawrence Foster/Royal Philharmonic Orchestra
福斯特指挥皇家爱乐乐团
EMI CDC 7 47101-2
  



  
萨拉萨特挑了《卡门》中脍炙人口的曲子,排列组合而成《卡门幻想曲》,各乐段的衔接自然生动,绝不造作,可见其创造力。帕尔曼的小提琴神采奕奕,不断地推展,一气呵成,非常顺畅。
硬件是基础,软件发展才是硬道理!
只看该作者 484 发表于: 2008-12-05
D. Scarlatti - Keyboard Sonatas  
斯卡拉蒂:奏鸣曲集  
Wanda Landowska
兰多芙斯卡/大键琴  
EMI CHS 7 64934-2
  




兰多芙斯卡用大键演奏的斯卡拉蒂奏鸣曲到今天才给三星带花,真是迟来的肯定;因为大家的目光多被霍罗维兹的钢琴版所吸引,而忽略了大键琴在这些曲目上的表现。也许大键琴的音质不如钢琴绮丽,音色也没有那么生动,但是大键琴女王兰多芙斯卡的演奏充满热情的幻想,每一个细部琢磨得美极了,丰富的变化为大键琴的录音立下一个里程碑。
硬件是基础,软件发展才是硬道理!
只看该作者 485 发表于: 2008-12-05
Schoenberg: Verklärte Nacht; Schubert: Quintet
勋伯格:升华之夜
The Hollywood String Quartet  
好莱坞弦乐四重奏
Testament SABT 1031





1898年勋伯格完成了弦乐六重奏“升华之夜”,这是一首乐韵绵长、气息慵懒之作。“升华之夜”唯一与众不同的特色是,它是个具有标题的室内乐。曲中铺陈的故事,典出于德麦尔的诗歌,在此曲之后勋伯格打破作曲的“规律”,而成就了十二音技法。好莱坞弦乐四重奏与他们两位好友,表现出勋伯格音乐里少有的亲切感,音乐庞大的动态、流动的乐句充满了现代感。
硬件是基础,软件发展才是硬道理!
只看该作者 486 发表于: 2008-12-05
Arnold Schoenberg: Verklarte Nacht - Transfigured Night - Variations for Orchestra
勋伯格:升华之夜、乐队变奏曲  
Herbert von Karajan/Berlin Philharmonic Orchestra  
卡拉扬指挥柏林爱乐乐团  
DG 415 326-2





勋伯格的早期创作以《升华之夜》为代表。原曲以弦乐六重奏形式演出,作者本人后来又将它改编成弦乐队曲。由于勋伯格对许多现代作曲家影响极大,在20 世纪音乐的发展道路上,《升华之夜》被认为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为求得调性的解放,勋伯格的中期创作勇于实践,作品转向“无调性”,令人难以接受。但在20 年代,他终于完成了“十二音体系”的探索,音乐便又重新获得了秩序。而他用这种新秩序作成的第一件完整编制的乐队作品,便是这首1928 年9 月定稿的《乐队变奏曲》。富特文格勒在柏林指挥了它的首演。全曲由引子、主题、九段变奏和一个终曲组成。接近印象派风格的引子朦朦胧胧地滑向后边的仅有24 小节的主题,大提琴平静地将它奏出,十二音的曲调清晰可辨。然后是这主题的九段变奏,不仅手法多变,古老的卡农和“十二音”的“倒影”兼用,而且配器上引入竖琴、短笛、钢片琴、曼陀铃这类乐器,织体丰满而音响奇妙。最后的终曲将这一切归纳起来,并以引子中出现过的BACH 主题贯穿其中,实现了“十二音”新秩序下的统一。总之,这肯定又是一个里程碑了。  
  
两块里程碑立在这里,在这张演绎水准极高,录音也相当精致的唱片里,够咱们好好瞻仰一番了。
硬件是基础,软件发展才是硬道理!
只看该作者 487 发表于: 2008-12-05
Samuel Scheidt:12 Passamezzo Variations
沙伊德:十二首帕萨梅佐变奏曲  
韦尔(Gillian Weir)管风琴  
Argo ZK 65  




  
沙伊德的变奏曲充满罕有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展尽了他的才华。韦尔使用剑桥克莱尔(Clare)学院的管风琴来弹奏沙伊德的十二首帕萨梅佐变奏曲,音色富表情,予人印象深刻,而录音效果亦佳。
硬件是基础,软件发展才是硬道理!
只看该作者 488 发表于: 2008-12-05
SCHMIDT:VARIATIONS ON A HUSSAR'S SONG  
弗朗茨·施密特:轻骑兵之歌变奏曲
Hans Bauer/New Philharmonia Orchestra    
汉斯·鲍尔指挥新爱乐管弦乐团  
EMI CDM 7 69840-2





除了4首交响乐曲外,“轻骑兵之歌变奏曲”是弗朗茨·施密特仅有的管弦乐作品,乐曲带有施特劳斯的自信和雷格的愉快风格。汉斯·鲍尔和新爱乐管弦乐团的演奏很具说服力,而录音效果亦很不错。
硬件是基础,软件发展才是硬道理!
只看该作者 489 发表于: 2008-12-05
Schubert: Symphonies No. 3, 5 & 6
舒伯特:第三交响曲、第五交响曲、第六交响曲  
Thomas Beecham/Royal Philharmonic Orchestra
比彻姆指挥皇家爱乐乐团  
EMI CDM 7 69750 2
  
  



舒伯特19 岁写的《第五交响曲》(降B 大调,D485),常被看作他早期最富特征的杰作。  

首乐章有一个莫扎特式的优雅迷人的开头,其大调三和弦的旋律特征颇有古风,而一经发展,倒也带出青年舒伯特本人生气勃勃的神采。这个乐章很短,接下来的是美丽如歌的慢乐章,令人追忆起莫扎特《F 大调小提琴奏鸣曲》(K337)的末乐章。再往下的小步舞曲乐章也和莫扎特《第四十交响曲》的小步舞曲有明显联系,只多了些和贝多芬相关的带点幽默的紧张感。最后末乐章的温馨、欢爽又再度展示了古典交响曲均衡、雅致、令人愉快的一面。始终是一种真正温文尔雅的气质,难怪人们会心地称舒伯特“第五”是“不用鼓和小号的交响曲”。  
  
在《第六交响曲》的慢乐章里,抒情的深度是增加了。而且谐谑曲也有了贝多芬式的紧张感,乐队从喃喃絮语到放声高歌大起大落,就像在贝多芬《第二交响曲》里那样。事实上在第三乐章里用谐谑曲替代以往海顿式的小步舞曲,就是贝多芬开的头。  
  
比彻姆这张唱片是舒伯特交响曲的名演录,资深爱乐者想必早就熟知它了。虽然是1955-1959 年的录音,但音色、场感都相当好,尤其是后两首,还说得上是很滋润呢。
硬件是基础,软件发展才是硬道理!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