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
  • 70942阅读
  • 413回复

LP,黑胶用家专栏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该作者 390 发表于: 2008-05-08
有一点不太明白: 如何实现立体声? 双头,双轨,看唱针已经很细啦。

如果是这样,唱针的二维角度太重要啦,否则,左右声道无法同步,可想而知结果如何了。 可是唱头大小以几十微米计,谁又能通过机械手段保持同步呢?

玩好它,几乎不可能。
只看该作者 391 发表于: 2008-05-08
40兄,高啊,再研究下去LP 企业要请你当顾问了!
只看该作者 393 发表于: 2008-05-10
对于固定轴转动式唱臂,唱头轴线与左右声轨切线总是存在一定的角度差的。只有直线正切臂在循迹中理论上可以没有相位差。

固定转臂通过加长臂长,设定最佳的超前距和唱头补偿角,以使这个角度差降到最小。
唱头从外到里的相位差是在不断变化的。一般都在+/-2~4度。
12寸的臂肯定比9寸臂相位差小。但唱臂超过12寸又带来了其它的问题。
欲记荒寒无善画,赖传悲壮有能琴。—王安石
只看该作者 394 发表于: 2008-05-10
谢谢梁兄.

我来找找.
只看该作者 395 发表于: 2008-05-10
详细的可以参看 Record33 的介绍(可以注册一下,里面的内容不少)
http://www.records33.com/showarticle.asp?articleid=10636
欲记荒寒无善画,赖传悲壮有能琴。—王安石
只看该作者 396 发表于: 2008-05-10
小弟的唱盘是Rega Planar 3,唱臂RB300。
假设基本参数是(可能测量稍有误差):
1. 唱盘唱臂轴心距222mm;
2. 唱臂长度237(即超前距237-222=16mm,可在几毫米范围内调整);
3. 唱头固定补偿角23度(未测量也未查到)。

通过AutoCAD作图,唱针在外圈,中间,内圈(距中心150,100,50mm)三个点的循迹角度误差分别是-1.4度,2.1度,-0.4度。

[attachment=37407]

[attachment=37408]

求取最佳超前距和补偿角的方程式比较复杂,应该是可以算出来的。待有空要计算一下。
欲记荒寒无善画,赖传悲壮有能琴。—王安石
只看该作者 397 发表于: 2008-05-10
引用第396楼梁溪人家于2008-05-10 11:47发表的  :
小弟的唱盘是Rega Planar 3,唱臂RB300。
假设基本参数是(可能测量稍有误差):
1. 唱盘唱臂轴心距222mm;
2. 唱臂长度237(即超前距237-222=16mm,可在几毫米范围内调整);
3. 唱头固定补偿角23度(未测量也未查到)。
.......



梁溪人家越发专业了,应该搞个数学模型了哈!
硬件是基础,软件发展才是硬道理!
只看该作者 398 发表于: 2008-05-10
引用第397楼vip_laomao于2008-05-10 12:08发表的  :
梁溪人家越发专业了,应该搞个数学模型了哈![表情]


哈哈,数学模型正在建设中。。。

一般厂家都计算好了,自己只能在很小的(最佳)范围内细调。
如果打算DIY唱盘,购买唱臂的时候就需要了解清楚这支唱臂的超前距以确定唱臂轴心位置。
数学模型只有复核的作用,或者用来深入确定超前距、唱头补偿角。
欲记荒寒无善画,赖传悲壮有能琴。—王安石
只看该作者 399 发表于: 2008-05-10
转盘水平, 运转平稳。转速精确,避免振动和干扰,唱片唱头洁净平整无静电。是最重要的。
唱片压镇的不同可以带来一些声音的变化。不过我平时在唱片平整时并不上镇,图个方便。
针压应当按照唱头推荐值。针压轻高频飘逸,针压重磨损唱片。听说只要0.05克的变化即可耳闻,但我的耳朵差,相差0.3克以上才觉得声音变化。

VTA和超前距应当比较正确才好。
至于唱头的水平偏转角度调整时难以控制到几度之内,况且循迹是本身有几度的误差。
声轨横截方向和切线方向的唱针角度,由于唱针安装到针杆上不见的完全垂直,所以按照唱头的外形进行调整不一定正确。听说只能依靠耳朵,看哪一个角度合适。我从来没有这么去操作过。看着唱头端正就认为唱针也正确了。

另外由于声轨直刻时,刻刀与轨道在垂直方向有个角度(可能是20度),所以唱针或许不见的垂直于声轨是最佳的拾音方式。猜测而已,知识不足。
欲记荒寒无善画,赖传悲壮有能琴。—王安石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