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
  • 23203阅读
  • 54回复

古典音樂講座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该作者 30 发表于: 2008-08-07
第5講︰音樂的建構

曲目︰

1.    貝多芬—鋼琴奏鳴曲 No.8 Op.13 第二樂章

2.    貝多芬—鋼琴奏鳴曲《給愛麗絲》

3.    海頓---交響曲No.94《驚愕》第二樂章

4.    海頓—交響曲No.83《母雞》第一樂章

5.    海頓—交響曲No.88第四樂章

6.    莫札特—交響曲 K.V525第三樂章

7.    比才—歌劇《卡門》

8.    布拉姆斯—匈牙利舞曲 No.4


內容摘要︰

音樂建構就是音樂形式,音樂是時間的藝術,是在時間中完成,對音樂而言形式變化很重要,而聽眾有形式概念才參與其

中。一首作品是從很小單位:動機→發展→樂句等不斷擴充,如撘架般建立起來。古典時期是奏鳴曲時代,所有音樂作品

都是奏鳴曲。

奏鳴曲:是一種類作曲家可用各種樂器來寫奏鳴曲;有3~4樂章(快、慢、快or快、慢、小步舞曲【或詼諧曲】、快

Finale);也可用2種樂器為2重奏編制(例:鋼琴與小提琴;正確名稱:鋼琴與小提琴二重奏),最大編制是管絃樂團來

演奏鳴曲稱交響曲。

★    第二樂章不是三段體就是變奏曲,小步舞曲與詼諧曲形式相同。

奏鳴曲第一樂章為奏鳴曲式:呈式部:第一主題(音樂主調上)、第二主題(轉至屬調;近系調)、結束句

發展部:發展呈式部

再現部:再現呈式部(第一主題主調上,第二主題回到主調)、Coda。

奏鳴曲第四樂章Final,通常使用迴旋曲〈短的段落快速巡迴交替,A、B、A、C、A〉。

★貝多芬的Coda常被稱為第二各發展部,因延伸太大。


作曲家及作品簡介:

1.Ludwing van Beethoven ﹙1770-1827﹚Piano Sonata No.8 Op.13《Pathetique》ⅡMovement:

為獻給侯爵(Furston Carl von Lichnowsky)之作品,第三樂章:規矩典雅傳統之迴旋曲音樂雖優美但非劃時代。

2. Ludwing van Beethoven(1770-1827)《Fur Elsie》WoO59:

這首《給愛麗絲》應該是貝多芬除了交響曲以外最有名的曲子了。當初,這首曲子是在貝多芬逝世後才被人在遺物中發現

的。因此沒有人知道貝多芬是何時以及為甚麼創作這首曲子,當然,也不知道這位給愛麗絲是何許人也。不過根據考證,

這應該是貝多芬大約在1810年所創作的。 這首曲子是標準的輪旋曲式。

3. Joseph Haydn(1732-1809)Symphony No.94《The Surprise》Ⅱ Movement:

《驚愕》標題來自第二樂章突然巨響。第二樂章變奏曲共4個變奏。

4. Joseph Haydn(1732-1809)Symphony No.83《La Poule》ⅠMovement:

第一樂章中第二主題那聽來向是母雞下蛋的叫聲的雙簧管部主題,而得到母雞的別稱。

5. Joseph Haydn (1732-1809)Symphony No.88 Ⅳ Movement:

1780年作,儘管不像《倫敦》《巴黎》有附標題,但卻是大家所熟悉的一首,共有四樂章。

6.Wolfang Amadeus Mozart()1756-1791)Eine Kleine Nachtmusik  No.13 K.V.525 Ⅲ Movement:

莫札特作品中最為世人熟悉的樂曲之一,約在1787年的八月間作。在維也納完成這首作品,其編制為弦樂五部包括:小

提琴二、中提琴、大提琴與低音提琴各一,全曲由精神抖擻而有著優美旋律的快板、氣氛柔和的浪漫曲樂章、如歌而流暢

的小步舞曲與輕快活潑的迴旋曲構成。

8. Georges Bizet(1838-1875)Carman:

1873年完成,1875年3月3日Paris首演,全歌劇中著名旋律可參考在東行漫記中介紹的卡門幻想曲說明。

9. Johannes Brahms(1833-1897)Hungarian DancesNo.4:

布拉姆斯共有二十一首匈牙利舞曲,素材來自吉卜賽化的匈牙利民間音樂。雖然二十一曲子的調性與風格都不盡相同,但

是其中節奏自由、變化強烈的速度與花飾卻是共通的。由於這些作品大受歡迎,所以先後被改成鋼琴獨奏版、小提琴與鋼

琴版(姚阿幸改編)與管弦樂版。


關鍵字︰Legato連音 Staccato斷音 Coda尾聲

延伸聆聽:︰DVD導聆:

莫札特 第二十三號鋼琴協奏曲 K488

貝多芬 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

貝多芬 第三號交響曲《英雄》

布拉姆斯 第一號鋼琴三重奏Op.8

布拉姆斯 第一號交響曲
只看该作者 31 发表于: 2008-08-07
延伸聆聽:︰DVD導聆:

  海頓—D大調大提琴協奏曲 第二樂章

  海頓—D大調大提琴協奏曲 第三樂章

海頓:D大調大提琴協奏曲

海頓在1765年寫了C大調大提琴協奏曲,1783年創作D大調大提琴協奏曲,兩者相隔將近二十年,所以第二首要比第一

首完美、成熟許多,所以與舒曼、德佛札克的作品並稱為三大提琴協奏曲。。

在1954年之前,這首D大調大提琴協奏曲一直被誤認為是大提琴家Anton Kraft(1752-1820)的作品,直到海頓的手稿

出現才得以澄清。(海頓曾向Anton Kraft請教大提琴的技巧,因此產生此一誤會。) 當譜寫這首作品時,正式海頓滿懷

信心的發表了作品33弦樂四重奏等一系列風格變遷,富於變化 的古典風格作品群的時代, 充實而明快,優雅旋律線形的

主題,讓大提琴充分發揮華麗技巧,同時主奏樂器與協奏樂器的協調默契,可說是正宗的古典協奏曲。

海頓的D大調大提琴協奏曲有三個樂章,三個樂章寫得都好,這是少有的現象,也是這個曲子的特色之一;海頓以一個相

同的動機,統一了整個曲子,三個樂章是一體的,這是第二個特色。

第二樂章,慢板(Adagio),A大調,2/4拍子。

A→B→A三段體。

A再分為a→b→a,a段先是Solo,然後Tutti;兩者各自都是一前句、一後句的領唱與和唱。b段是第二樂章裏最美的部

分,它是浪漫的,高把位,表情動人;a則是古典的、端莊的。後a比前a高8度,同時後a的大提琴非常誇張的在作著裝飾

(可以用「細針密縷」來形容);後a的最後3句轉為小調,顯得陰暗,這也正突顯出了B再轉回大調的明亮。A→B→A之

後接Cadenza和Coda。


第三樂章  快板(Allergo),D大調,6/8拍子。A→B→A→C→A迴旋曲。

A的結構是a→b→a,a也是Solo領唱和Tutti和唱的呼、應。規律的a對應不規律的b,b是炫技的,同時它也是B的预示。

B段中間有兩小節的大跳,亦為其特色之一;最後三句徘徊流連,令人不忍離去。第二個A先是大調,轉至小調,直到最

後一句的5、6小節才回復大調。

C段則是大調→小調→大調→小調,因而產生了亮→暗→亮→暗的變化。從這些大、小調的轉換,可以看出海頓音樂的簡

潔有力,彼此的銜接一點阻礙都沒有。

聆聽了海頓D大調大提琴協奏曲,再去聽聽貝多芬的第三號小提琴協奏曲、莫札特的第三號法國號協奏曲,會發現這三者

同樣都有著獵歌的風格。
只看该作者 32 发表于: 2008-08-08
第6講︰音樂的織度

曲目︰

1.    葛利果聖歌—垂憐經

2.    Palestrina—垂憐經

3.    比才—阿萊城姑娘

4.    德佛札克—斯拉夫舞曲 No.7

5.    馬勒—交響曲No.1第三樂章《巨人》

6.    巴哈—G 小調 管風琴BW578

7.    巴哈—鋼琴 前奏曲與複格 BW911

內容摘要︰

單音音樂:音樂進行時不管有多少樂器,有一主軸進行,其他聲部是陪襯主軸;所以聲部織度低。

複音音樂:文藝復興時音樂進入複音,音樂進行中2各以上獨立聲部同時進行。在作曲家創作下形成渾然一體風格。

卡農:最簡單的對位,輪唱、輪奏,因時間落後成最自然對位。

賦格:對位音樂中境界最高,技巧最卓越。聲部組織:主題→另一聲部接手,原主題和接手聲部成對位,其他聲部不斷加

入,互相對位。

作曲家及作品簡介:

1. Gregorian Chant --Kyrie eleison:

天主教儀式音樂,葛利果是天主教教皇,逝於西元604年,為紀念葛利果在天主教儀式歌曲收集、制定功不可沒,如今泛

稱一切天主教儀式歌曲為「葛利果聖歌」。這些歌均是無伴奏清唱由男生唱,無精確節奏,即興演唱因此樂句不規則。

2.Palestrina(1525-1594)Kyrie eleison:

複音化的垂憐經,複音音樂創作空前絕後,只用人聲無樂器伴奏,音樂內涵呈現出寧靜深層感動。

3. Georges Bizet(1838-1875)L’arlesienne:

《阿萊城姑娘》原是比才為法國文豪杜德的劇本所作的配樂,原曲包括二十七首劇樂。該劇在1872年完成,同年在巴黎

首演,可惜反應不佳,只上演十次就被迫停演。十三年後的1885年,又在波雷爾的劇院重演,這次竟大獲成功,可惜此

時比才已不在人世。

4.Antonin Dvorak (1841-1904)Slavonic Dances No.7:

具民間風格的管絃樂作品

5.Gustav Mahler (1860-1911)Symphony No.1《Titan》 Ⅲ Movement:

「巨人」是德國浪漫時期小說家Jean Paul(1763-1825)作品,1803年出版「巨人」。此作品寫於1884-1888年共四樂

章,第三樂章:是一首法國童謠「Frere Tacques」此樂章創作時Mahler受到一幅版畫影響--「林務官的葬禮」;此畫作

是法國畫家J. Callot(1592-1635)畫作內容林務官過世而葬禮行列是一群森林裡的小動物。

6.    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1750)G minor Organ Fugue BWV578:

巴哈是一名優秀的鍵盤樂器演奏家,長時間在教堂裡擔任管風琴手的工作,因此自然為管風琴創作不少作品。

8. 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1750)The Well-tempered ClavierBWV911:

Bach的平均律共2組,每組24首,每一首都有前奏與複格。

延伸聆聽:︰DVD導聆:

馬勒 第一號交響曲《巨人》

德佛札克 第九號交響曲《新世界》

德佛札克 大提琴協奏曲 Op.104

馬勒 悼亡兒之歌
只看该作者 33 发表于: 2008-08-09
第6講︰音樂的織度(續)

曲目︰

1.    巴哈—小提琴協奏曲No.2 第二樂章

2.    孟德爾頌—交響曲《蘇格蘭》 No.3 第三樂章

3.    孟德爾頌—鋼琴三重奏 No.1 第三樂章

4.    貝多芬—交響曲 No.5《命運》第三樂章

5.    貝多芬—交響曲 No.7

內容摘要︰對位並不一定像卡農這嚴格非像複格如此藝術性。

作曲家及作品簡介:

1. 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1750)Violin Concerto No.2 Ⅱ Movement:

作於約1720年,共三各樂章。

2. Felix Mendelsson(1809-1847)Symphony No.3《Scotch》Ⅲ Movement:

孟德爾頌曾與詩人朋友Klingemann往赴英國蘇格蘭等地旅遊,此作1829年兩人旅遊回憶,但1842年才完成(相去13年

完成,憑記憶)。5首交響曲中以創作年代來說,此曲是最晚。4樂章皆為奏鳴曲式。

3.Felix Mendelsson(1809-1847)Piano Trio No.1 Ⅲ Movement:

孟德爾頌有2首鋼琴三重奏,OP49、Op.66。共四個樂章,第三樂章:

有詼諧曲風,但以奏鳴曲式來表達(不同於古典時期)。

4.Ludwing van Beethoven(1770-1827)Symphony No.5 Ⅲ Movement :

貝多芬所有交響曲中知名度最高,且最傳奇性的一首曲子, 4個樂章一氣呵成,風格是那麼的強烈與直接,但令人不可思

議的是此曲竟拖了四年多時間才告完成,1804年作1808年完成。

5. Ludwing van Beethoven(1770-1827)Symphony No.7:

1813年12月8日首演,創作於1811-1812年間,但第二主題則早在1806年就寫了,此作品雖為一純粹音樂(無標題)。

延伸聆聽:︰DVD導聆:

孟德爾頌 第一號鋼琴三重奏Op.49

貝多芬   第七號交響曲

貝多芬   第三號交響曲《英雄
只看该作者 34 发表于: 2008-08-10
第7講︰音樂中對比

曲目︰

1.    蕭邦—鋼琴奏鳴曲 No.2 第三樂章

2.    莫札特—交響曲  No.40 第四樂章

3.    貝多芬—交響曲 No.2 第四樂章

4.    布拉姆斯—小夜曲 No.1 Op.11第四、五段

5.    葛利特—皮爾金特 組曲 第八首

6.    威爾第—馬克白序曲

內容摘要︰對比原則是一切藝術發展的基本條件,音樂發展中經常見,音樂形成要素裡都離不開對比,動機及樂句能發展

都是對比因素,更深層而言也因對比差異讓作品渾然一體, 因對比音樂段落才能形成;小夜曲:巴洛克時期稱組曲(小

曲子排成系列)到古典時期組曲名稱消失改為小夜曲。

作曲家及作品簡介:

1. Fryderyk  Franciszetk Chopin(1810-1849)Piano Sonata No.2 Op.35 Ⅲ Movement :

共有3首鋼琴奏鳴曲,1839-4年間作,屬於成熟作品;第三樂章為「送葬進行曲」。

★任何作曲家寫「送葬進行曲」都遵守原則:沉重和弦,不清旋律隱藏於和弦中。

2.Wolfang Amadeus Mozart(1756-1791)Symphony No.40 KV.550 Ⅳ Movement :

莫札特有作品編號的交響曲共41首,此作音樂感覺是那麼迫切、激昂。

3.    Ludwing van Beethoven(1770-1827)Symphony No.2Ⅳ Movement :

此作創作於1802底至1803初,是原為情緒低落,生命最低潮時刻,但卻認為病痛乃個人的事,故仍執意為人類寫下最動

人的音樂,精神頗令人感佩,尤其是英勇健康風格更令人難以想像。

4.  Johannes Brahms(1833-1897)Sérénade No.1 Op.11 Ⅳ、Ⅴ:

Ⅳ:小步舞曲 a ∥:a :∥ b a  Trio:c ∥:c:∥d c

Ⅴ:號角呈現出情感美的意識是德意志民族特有的。

布拉姆斯的小步舞曲非休閒用的音樂,而是音樂會演出用的。

5.Edvard Grieg(1843-1907)Peer Gynt:

舞台劇配樂從20多首中選出8首。

6.Giuseppe Verdi(1813-1901)Macbeth overtur:

1847年完成,1865年首演。序曲:女巫煉丹、尖叫聲、馬克白夫人,後半義大利式感傷無比。


延伸聆聽:︰DVD導聆:

1.    貝多芬第三號交響曲《英雄》

2.    布拉姆斯 第一號鋼琴三重奏 No.8

3.    布拉姆斯 第一號交響曲
只看该作者 35 发表于: 2008-08-10
音乐需用心听,不要摆摊.
只看该作者 36 发表于: 2008-08-11

音乐需用心听,不要摆摊.


cyc兄;說得對,以後應專心聽音樂,不擺攤了。
只看该作者 37 发表于: 2008-08-11
为什么不打个包一块发呢?非要每次传一点吗?
只看该作者 38 发表于: 2008-08-15

音乐需用心听,不要摆摊.


很好的一个学习机会,如果你已经懂了,可以不看嘛,不可以有不礼貌的语言出现。

如果,你觉得自己有更好的水准,可以另外起一个帖子,让我们增加一个学习的课堂。
享受生活,轻轻松松玩音响
玩音响,玩的就是电流和振动。
只看该作者 39 发表于: 2008-08-15

为什么不打个包一块发呢?非要每次传一点吗?


那就不是讲座了,而是发自学材料了,通常,不需要考试的话,自学材料是很少人看的,呵呵
享受生活,轻轻松松玩音响
玩音响,玩的就是电流和振动。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