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
  • 25070阅读
  • 54回复

古典音樂講座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该作者 20 发表于: 2008-08-05

以前對舒伯特的音樂不太解,也錯失買到這個版本LP的機會。



这张广州那里现在有复刻版,但老版二手的应该不难搞到的,上次我去香港ENCORE那里就有。
硬件是基础,软件发展才是硬道理!
只看该作者 21 发表于: 2008-08-05
延伸聆聽:︰

德佛扎特 第九號交響曲《新世界》

DVORAK是一個非常擅長創作旋律的作曲家,他為第九交響曲的每個樂章的每個主題的創作上充分的展現了他的才氣,

這首作品是1893年12月15日於美國卡內基廳首演,DVORAK 1892~1895居住美國期間寫了兩部重要的作品,

而這兩部作品的每個音符都表現了他對家鄉的無比懷念,這就是〝新世界交響曲〞與〝美國弦樂四重奏〞這兩部作品有非常親密的關係,

是因作品裡每個樂章所洋溢的斯拉夫的情感,四個樂章都很美,而且都有導奏,仔細聽會發覺是不能省略的。
只看该作者 22 发表于: 2008-08-05
强烈恭敬的支持一下。没有别的,贴一些优美的摄影图片,丰富一下。
爱乐永恒
只看该作者 23 发表于: 2008-08-06
第3講︰音樂的光、影、彩度(續)

曲目︰

1.海頓—神劇 創世紀

2.海頓--交響曲No.94《驚愕》第二樂章

3.普羅高菲夫--《彼得與狼》

4.布拉姆斯—鋼琴三重奏 No.1 第三樂章

5.莫札特—三鋼琴協奏曲

6.舒伯特—弦樂四重奏《死與少女》第一樂章

7.布魯克納---交響曲No.3 第一樂章

8.海頓—四季《夏》

9.貝多芬—小提琴協奏曲 第三樂章

10.多尼采第—歌劇《聯隊之花》

11.鐘之歌

內容摘要︰音色變化裡力度影響原因,作曲家也用器樂音色變化來作為特定對象事務等聯想。

作曲家及作品簡介:

1.    Joseph Haydn 〈1732-1809〉Die Schopfung:

神劇「創世紀」完成於1798年,海頓晚年的大型合唱劇代表之作神劇「創世紀」的創作,來自英國作家米爾頓1667年的

傳世經典敘事詩集「失樂園」。

全曲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描寫天地初始的前四天;第二部分是描寫第五天與第六天的情景;第三部分則是描寫「夏娃吃禁

果墮落」前的時光。全曲在第三部達到高潮,伊甸園裡誕生了人類的祖先,海頓細膩的刻畫出創世的愛與人性的溫暖。

「神劇」以宗教為題材,用管絃樂團,人聲演出;神劇只唱不演是靜態音樂會式演出,所以演員不穿著戲服,無戲劇肢體

表達,所以神劇演出會有一個「敘述者」扮演穿針引線工作。

2.    Joseph Haydn 〈1732-1809〉Symphony No.94《The Surprise》Ⅱ Movement:

《驚愕》標題來自第二樂章突然巨響。

3.    Sergey Prokofiev〈1891-1953〉Peter and the Wolf:

1936所作交響童話故事,樂隊不同樂器代表故事中的各個角色。

4.    Johannes Brahms ﹙1833-1897﹚Piano Trio No.1 Ⅲ Movement:

布拉姆斯室內樂作品非常傑出的一首。

5.    Wolfang Amadeus Mozart﹙1756-1791﹚The three Piano Concerto K242:

1776作屬於莫札特早期作品。

6.Franz Schubert(1797-1828)String Quartet D.810〈Death & the maiden〉Ⅰ Movement:

死與少女主題只用在第二樂章,受死神壓力影響1~4樂章都是小調,舒伯特喜歡將歌改成器樂,無歌詞的器樂暗喻更深,

境界更高。

7.Anton Bruckner〈1824-1896〉Symphony No.3 Ⅰ Movement:

此作獻給華格納,1873年完成。

8.Joseph Haydn 〈1732-1809〉The Season—Summer:

與神劇《創世紀》同時,為海頓晚期另一部神劇作品。

9. Ludwing van Beethoven ﹙1770-1827﹚Violin Concerto D Major Ⅲ Movement:

1806年作獻給Breuning家族(Beethoven與此家族十分親近)1844年由布拉姆斯之好友姚阿幸擔任演出,造成轟動後才

真正揚名普及廣為大眾所接受。

10.Gaetano Donizetti〈1797-1848〉La Fille Du Regiment:

《聯隊之花》是唐尼采第的喜歌劇代表作。

11.Léo Delibes〈1836-1891〉Lakmé:

《鐘之歌》是此歌劇著名詠嘆調。

延伸聆聽:︰DVD導聆:

貝多芬 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

布拉姆斯 第一號鋼琴三重奏Op.8

莫札特 第二十三號鋼琴協奏曲

布拉姆斯 第一號交響曲

舒伯特 第八號交響曲《未完成》
只看该作者 24 发表于: 2008-08-06
第4講︰音樂的辭彙

曲目︰

1.海頓—交響曲 No.88 第一樂章

2.海頓---交響曲No.45《告別》第一樂章

3.普契尼—歌劇《蝴蝶夫人》第一幕

4.德國童謠—月亮上昇

5.14世紀法國牧歌

6.巴哈—小提琴協奏曲 No.1 第一樂章

7.孟德爾頌—小提琴協奏曲 第一樂章

8.孟德爾頌—交響曲No.3《蘇格蘭》第四樂章

內容摘要︰音樂的詞彙指的是:音樂語言的結構、句型、樣貌;音樂是獨特的藝術,可以用語言表現,但它是不傳達語

義,卻有語泰樣貌,音樂句型中可以展現音樂多樣性。

作曲家及作品簡介:

1.    Joseph Haydn 〈1732-1809〉Symphony No.88Ⅰ Movement:

1780年作,儘管不像《倫敦》《巴黎》有附標題,但卻是大家所熟悉的一首,共有四樂章。

2.    Joseph Haydn 〈1732-1809〉Symphony No.45《Farewell》Ⅰ Movement:

《告別》標題來自最後一個樂章,因為演奏者一個接一個走離舞台,藉以表達管絃樂團對休假期望。

3.    Giacomo Puccini〈1858-1924〉Madama ButterflyⅠAct:

蝴蝶夫人故事構想始於1900年,普契尼自美國作家得知一個異國戀情的淒美故事,這個傳統日本女性象徵在異國夫君與

日本家庭文化間掙扎不已,甚至最後為愛而亡,惹人落淚。

4.    德國童謠—月亮上昇

5.    14世紀法國牧歌:

Madrigal牧歌;14-16世紀流行於義大利一種運用對位手法寫成的合唱曲通常無伴奏,牧歌:廣義而言世俗歌曲以情歌佔

大多數。

6.    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1750〉Violin Concerto No.1Ⅰ Movement:

作於約1720年,共三各樂章。

7.    Felix Mendelsson(1809-1847)Violin Concerto Ⅰ Movement:

孟德爾頌有機會為小提琴與弦樂團而寫作品,但與管絃樂團的協奏曲唯此作而已。1838年起稿,1844年完成,由於孟德

爾頌本身不熟小提琴故寫此曲時在許多演奏技巧的細節上曾求教於F.David(萊比錫音樂學院教授)。

8.    Felix Mendelsson(1809-1847)Symphony No.3《Scotch》Ⅳ Movement:

孟德爾頌曾與詩人朋友Klingemann往赴英國蘇格蘭等地旅遊,此作1829年2人旅遊回憶,但1842年才完成(相去13年完

成,憑記憶)。5首交響曲中以創作年代來說,此曲是最晚。4樂章皆為奏鳴曲式。

延伸聆聽:︰DVD導聆:

孟德爾頌 第三號交響曲《蘇格蘭》

普契尼 蝴蝶夫人
只看该作者 25 发表于: 2008-08-06
4.貝多芬—鋼琴奏鳴曲《月光》这个我是非常非常的喜欢的  
我把一枚硬币扔向天空,如果正面朝上我就换CD,如果反面朝上我就换功放,如果硬币立在地上,那我就好好听音乐去!
只看该作者 26 发表于: 2008-08-06

4.貝多芬—鋼琴奏鳴曲《月光》这个我是非常非常的喜欢的   [表情]


特別是夜晚聽貝多芬、舒伯特、蕭邦的鋼琴曲特別愜意,會覺得音樂很美。
只看该作者 27 发表于: 2008-08-06
第4講︰音樂的辭彙(續)

曲目︰

1.    海頓—D大調大提琴協奏曲 第二樂章

2.    布拉姆斯—大學慶典序曲

3.    孟德爾頌—交響曲No.3

4.    海頓—D大調大提琴協奏曲 第三樂章

5.    西貝流士—交響曲《芬蘭頌》

6.    貝多芬—鋼琴奏鳴曲 No.8《悲愴》第三樂章

7.    海頓—交響曲No.88第四樂章

8.    貝多芬—小提琴奏鳴曲《克羅采》第二樂章

9.    帕海貝爾—D大調卡農與吉格

內容摘要︰每一首曲子都有自己的句型及構成狀態都不一樣,作曲家創作時並不顧句型,句型是後人聽音樂時分析出來

的,且句型變化是多樣的。

作曲家及作品簡介:

1.    Joseph Haydn (1732-1809)Cello Concerto D major No.2Ⅱ Movement:

第一號大提琴協奏曲之後,二十年後才完成的,這時巴洛克風潮已明顯地退出歷史的潮流之外,取而代之的是古典樂派的

到來。頓這首協奏曲中,展現的是一種洛可可時代較外向、不講究深度的浮華表現;共三樂章。

2.    Johannes Brahms ﹙1833-1897﹚Academic Festival Overture Op.80:

《大學慶典》序曲是布拉姆斯為了答謝布列斯勞大學在前一年三月授予榮譽博士學位而創作的作品。

3.    Felix Mendelsson(1809-1847)Symphony No.3《Scotch》:

孟德爾頌曾與詩人朋友Klingemann往赴英國蘇格蘭等地旅遊,此作1829年2人旅遊回憶,但1842年才完成(相去13年完

成,憑記憶)。5首交響曲中以創作年代來說,此曲是最晚。4樂章皆為奏鳴曲式。

4.    Joseph Haydn (1732-1809)Cello Concerto D major No.2 Ⅲ Movement:

No.1之後,二十年後才完成的,這時巴洛克風潮已明顯地退出歷史的潮流之外,取而代之的是古典樂派的到來。頓這首

協奏曲中,展現的是一種洛可可時代較外向、不講究深度的浮華表現;共三樂章。

5.    Jean Sibelius(1865-1957)《Finlandia》:

「芬蘭頌」是西貝流士著名管絃樂作品,因芬蘭脫離俄國獨立,為芬蘭人民爭取自由的象徵而被推崇維「芬蘭國歌」。

6.    Ludwing van Beethoven ﹙1770-1827﹚Piano Sonata No.8 Op.13《Pathetique》ⅢMovement:

為獻給侯爵(Furston Carl von Lichnowsky)之作品,第三樂章:規矩典雅傳統之迴旋曲音樂雖優美但非劃時代。

7.    Joseph Haydn (1732-1809)Symphony No.88 Ⅳ Movement:

1780年作,儘管不像《倫敦》《巴黎》有附標題,但卻是大家所熟悉的一首,共有四樂章。

8.Ludwing van Beethoven ﹙1770-1827﹚Violin Sonata No.9 Op.47《Kreutzer》ⅡMovement:

「克羅采」標題,因1803年貝多芬完成此作品後,1805年獻給克羅采之作品,此人1776-1831是法國著名小提琴家。

1803年首演,當時擔任小提琴的就是克羅采, 鋼琴是貝多芬。10首小提琴奏鳴曲當中此曲是最熱情炫耀技巧最有協奏風

的。

8.    Johann Pacheibel(1653-1706)D Major Canon and Gigue:

這個曲子的創作時間大約是在1678至1690年之間,樂曲編制由三把小提琴以及數字低音,一開始低音樂器奏出兩小節頑

固八個低音,接下來三部的小提琴依次出現,低音樂器從頭到尾重覆了二十八次同樣八個音。一般在這一個曲子之後還附

加上一首輕快的Gigue(吉格舞曲)形成一對來演出。

卡農:最簡單的對位輪唱或輪奏;Gigue:巴洛克時期組曲共4種:1.Allemande 2.Courante 3.Sarabande 4.Gigue

關鍵字︰Ordinario頑固低音
只看该作者 28 发表于: 2008-08-06
延伸聆聽:貝多芬—鋼琴奏鳴曲 No.8《悲愴》

貝多芬是結束古典時期的作曲家,鋼琴奏鳴曲寫了32首,是非常龐大的數量,而且奏鳴曲是古典時期最重要的種類,所

以有歷史意義。在他之後沒有作曲家有如此創作氣魄。這32首因地位崇高,被讚美為新約聖經,和舊約聖經-巴哈的48

首前奏曲與賦格相呼應。代表、也結束了巴洛克時期的巴哈,寫了48首此時期最重要的鍵盤音樂種類-前奏曲與賦格,

為之奠定了不朽的地位。

貝多芬的創作中期大約在1800年開始,晚期始於1815、16。第8首鋼琴奏鳴曲是1799年,自早期進入中期時所寫作。通

常中期為創作者生命力最旺盛的時期,貝多芬的耳聾也大約自此時開始,生理疾病使得創作更深刻。32首都是非常精彩

的音樂,各有不同的內涵,第8首又是第1以來突起的高點。貝多芬自德國移居維也納後,深受貴族C.V.LICHNOWSKY的

支持,第8與第12首即題獻給他。


第三樂章 迴旋曲 (5′02″)

A  4 4 3 6 ︱ 4 3

B  8 4 7  4 3  3 7↘(8)

A  4 4 3 6

C  4 4 4 4 4 4 4 13(14)

A  4 4 5

B  9 4 7  4 5  8

A  4 4 4

CODA  4 6 9↘(10) 2 2  1 1  2

迴旋曲是古典時期最後樂章常有的形式。這裡C是核心,兩邊對稱。一小節打2拍。()內數字為照樂譜看的小節數,聽

覺上是()前所示的小節數加延長記號。

A段,2個4小節,第一個4小節是V級的前句,第二個4小節是I級的後句,接著3小節反覆後句並且作變化、擴充,6小節

像結束句。後面的4小節、3小節,過渡音樂性格明顯,之後3次A段沒有。前句的開始,3個級進向上音,弱起拍進來,這

在前面音樂就有出現,第二、第三次A的開始也是這3個音的弱起拍,只有最後一次A不同,一個音而已,感覺完全不一

樣。前句開始的音樂,靈感來自第一樂章的第二主題──若聽音樂有這樣的感覺,會心、滿足。甚至有人認為第二樂章B

的7小節(3個音向下再五度向上)也算是。後句中,2個向下的五度音程,來自第二樂章A的後句。

B段,中間的4小節和3小節像木管群的和聲,吹伴奏音型,7小節末是熟悉的、第一樂章出現多次的、連串向下音的尖

叫,接3個音弱起拍進入下一A段。

C段,核心段落通常與眾不同,這裡果然特別,是對位音樂。對位主題,動機來自第二樂章A的後句,都是五度。貝多芬

讓一樣的材料在3個樂章之間游走。第二樂章A的後句,用在第三樂章A的後句,然後在C寫成賦格!材料運用得那麼好、

了不起。最後13小節長句,解除了複音風格,又掉進頑固低音、V級的漩渦裏,(與第一樂章發展部最後一行一樣),要

到接入下一A段的那3個音才解決。

第二次B段,中間4小節和5小節木管群音色。8小節,由這樣的音樂可知,不可能接那3個往上級進音──這最後一次銜接

A段,只用一個音弱起拍接過來,聽它是如何被提起來、撈出來的,與前面的銜接感覺完全不同──之前進入A段的3個音

是自己跳出來的,由那麼複雜的音樂接到3個音,感覺得救了。

CODA,9小節加延長,延長是令人期待的,而且我們也聽到那連串往下音(回想B末↘接出來的3個音、A前句),這裡

的等待,接到的2小節、2小節,音樂亦來自那裡,但放鬆許多,這其實是詭計,接著的2個1小節就是警告-聽最後2小節

是怎麼樣結束的。
只看该作者 29 发表于: 2008-08-06
强烈支持,无比崇敬。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