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
  • 229313阅读
  • 2853回复

听音室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该作者 2700 发表于: 2007-10-27
Pierre Boulez :Pli Selon Pli / Livre Pour Cordes ! \H!9FR  
布烈兹:重重皱褶、为弦乐的书 RTNUHz;{L  
卢科姆丝卡女高音/贝尔格曼钢琴 ]cnLJ^2  
斯丁格尔吉他/达尔顿曼陀铃 XnQo0 R.PW  
布烈兹指挥BBC交响乐团(BBC Symphony Orchestra) ,新爱乐乐团弦乐队(Strings of the New Philharmonia Orchestra) ]iuM2]  
Sony SMK 68335
O=#FpPHrdw  
PQsqi;=)  
#s1O(rLRl  
Z2WAVSw  
HZdmL-1Z^+  
皮埃尔 布烈兹无疑是当代最杰出的指挥家之一,同时,也是20世纪颇具影响的法国先锋派作曲家.30岁之前便以《无主之槌》获得国际声望. m[C-/f^u|  
` =!&9o  
这张唱片上的女高音和乐队的《重重皱褶》是布烈兹迄今为止篇幅最大,成就最突出的杰作,演出历时整整一小时.此前布烈兹曾作《三首马拉美即兴曲》,后来又在那三首即兴曲(《纯洁,鲜活和美好的今天》,《旧花边的碎片》和《云层压抑下的静默》)的前后各加写了一首《礼物》和一首《坟墓》,凑成五个乐章,歌词全部选自法国象征主义大诗人马拉美的即兴诗集,而《重重皱褶》这个标题也是取自马拉美的一首诗.马拉美在那首诗里描写了布吉斯的城墙随浓雾的消散而渐渐显现,这个诗的手法启示了布烈兹,用一系列色彩闪烁,游移不定而非常感官化的音响乃至噪音去逐步揭示诗的意趣,这样,"重重皱褶"就变成了"层层展现". *Ri?mEv hF  
Mrp'wF D  
《为弦乐的书》由"变奏"和"乐章"两段组成,原是一首弦乐四重奏,后来作曲家又将它改编成弦乐队曲,虽然只有10分钟的篇幅,却紧张,有力,相当精致.
硬件是基础,软件发展才是硬道理!
只看该作者 2701 发表于: 2007-10-27
Boyce: 8 Symphonien "';'*x  
博伊斯:八首交响曲 8h~v%aZ1  
马里纳(Neville Marriner)指挥圣马丁乐团(Academy of St. Martin-in-the-Fields) j[yGfDb  
argo 417 824-2
[SgP1>M  
/J8AnA1  
0i9y-32-  
TdP_L/>|J  
Rs:<'A  
~!'%m(g  
一般而论,自17世纪的珀塞尔至19世纪的埃尔加的两百年间,英国乐坛是不太景气的,未能产生大作曲家.不过,介于这二人之间的18世纪的博伊斯(1711—1779),即使不算伟大,也还是称得上优秀的,其作品经过康斯坦特 兰伯特一类学者的研究和发掘,在今天得以重放光彩.其中,尤以总共八首的交响曲最受现代听众欢迎. -,et. *  
Wy,DA^\ef  
这些当然都是巴罗克意义上的"交响曲",都很短小(最长的不过11分钟),都是意大利协奏曲式的"快—慢—快"三个乐章(第六首除外),而且都有羽管键琴参与乐队.大约同时代的J.C.巴赫,博凯里尼和早期的海顿,莫扎特,都写过这种或可称作"巴罗克交响曲"的器乐曲. ;"&^ckP  
,*r"cmz  
不过,博伊斯的这八首却是颇有独到之处,在配器上是下了一番功夫的.几乎每一个慢乐章都有点协奏曲的模样,由一件管乐器来担任主奏,或者处于比较显赫的地位,第一首和第七首的慢乐章里是长笛,第二首是双簧管的一个长句飘然来去,第三首里是大管,第四首是圆号,第五首用小号,而篇幅最长且唯一采用小调的第八首,则是双长笛在慢乐章里轻歌曼舞…… *~fZ9EkD  
Y2j>lf?8  
几个首乐章也各有风光,尤其第五首的开头,鼓号齐鸣,凯旋庆典似的,一派皇家气象. 8<k0j&~J  
V# |#% 8  
_h7+.U=  
注:图片是再版唱片
硬件是基础,软件发展才是硬道理!
只看该作者 2702 发表于: 2007-10-27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當之無愧,laomao兄謙虛了,回首擁有第一套音響器材至今已40年矣,重回響迷一樂也,下課了.
只看该作者 2703 发表于: 2007-10-28
引用第2722楼sado于2007-10-27 23:57发表的  : KB7CO: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當之無愧,laomao兄謙虛了,回首擁有第一套音響器材至今已40年矣,重回響迷一樂也,下課了.
s9~W( Wi  
0(Z ER sP  
<m`HK.|~  
愿与sado 兄多交流听音之感受、玩器材之经验、淘碟之乐趣!
硬件是基础,软件发展才是硬道理!
只看该作者 2704 发表于: 2007-10-28
Brahms: Symphonie No. 1; Ouvertüren XN5EZ#  
布拉姆斯:第一交响曲、学院节庆序曲、悲剧序曲 CK 3]]{  
Otto Klemperer/Philharmonia Orchestra of London rm;'/l8Y-E  
克莱姆佩勒指挥爱乐乐团 [95(%&k.Q  
EMI CDM 7 69651 2
1<fS&)^W  
wW1aG  
+b.<bb6  
Nlx7"_R"Q  
"nU5c4   
$}jp=?,t  
JWr:/?  
舒伯特之后,还没有人能像布拉姆斯那样够资格且也有实力继承贝多芬,将伟大心灵的表现和古典交响乐的严谨,扎实的形式力量完美结合起来,且向着音乐的浪漫理想再向前突进一步.这一步,竟是跨越了浪漫主义走向辉煌顶峰的整整一个时代. dd@^e)VZB  
93XTumpV  
《第一交响曲》和贝多芬的《命运》同为c小调,二者之间有明显的联系,因此它也被人称为"贝多芬第十".首乐章在庄严而带有不祥之兆的定音鼓均匀的擂击和乐队齐奏中开始,一个悲剧性的主题严峻而不可捉摸.严峻一如贝多芬之往昔,不可捉摸则源于布拉姆斯性情的优柔.第二乐章是忧伤而美丽动人的,双簧管的一段叹息令人惆怅.在接下来的很短小的第三乐章里,一个贝多芬"欢乐颂"的美好记忆隐约可见,并且在末乐章里让法国号更庄严,明晰地把这个对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深切怀想宣示出来.那意思仿佛是告诉我们,在这整部苍凉,忧伤的作品中,最后的信心是来自贝多芬,或者说贝多芬所讴歌的伟大理想的. &v Lz{  
f/~"_O%  
大指挥家克莱姆佩勒端庄而宽广地诠释着这个作品,以他自己的宏大器宇将布拉姆斯表现得足以够得上应有的深厚,从冷峻到亲切,乐队章法显得游刃有余.两首布拉姆斯管弦乐序曲也演绎得气韵不凡,相当精到.
硬件是基础,软件发展才是硬道理!
只看该作者 2705 发表于: 2007-10-28
Brahms:Symphony 2 0Jm6 r4s?  
布拉姆斯:第二交响曲 s:7^R-"  
卡拉扬指挥柏林爱乐乐团 ,a eQXI#@  
DG 423 142-2
Gi~p-OS,  
]@Y8! ,  
=${]j  
+(x^5~QX  
&M,a+|yuY  
布拉姆斯没能超越贝多芬的力度,却是比贝多芬有更多委婉的抒情和更为开阔的精神表现.他和他的时代格格不入,既不以瓦格纳的夸张,奢华为然,也不满意浪漫派的放浪形骸,因为浪漫派音乐本质上是即兴曲式的,摒弃严谨的(或许只有肖邦是例外).那时的布拉姆斯必定十分孤独.这是一朵奇异的花,本来不该开放在这个季节.然而,浪漫派的舒曼并没有为浪漫主义缔造出它自己的交响曲形式,反倒是继承前人的布拉姆斯,因为他的看来带点腼腆,羞涩,却真正地广阔,深远的抒情性,而将贝多芬的道路进一步延伸,于是既以浪漫派精神填满了古典主义的框架,也为浪漫主义带来了坚实有力的交响乐形式.几乎可以认为,没有布拉姆斯,浪漫派就没有交响音乐. yQ}$G ,x  
X|q&0W=  
《第二交响曲》明显是田园情调的,清新而流畅,比前一首更靠拢浪漫派,其抒情意境之亲切,温馨,令此曲具有一种非常女性化的柔美,在布拉姆斯四首交响曲里是人们最容易接受并深深爱上的一首,因此1877年末的首演应是意料中的成功,并且此后立即得到普遍的赏识. l_hM,]T0  
Y;8Ys&/t  
卡拉扬这个诠释于细腻和透彻中带点含蓄,分寸感相当好,而且唱片录音极佳.
硬件是基础,软件发展才是硬道理!
只看该作者 2706 发表于: 2007-10-28
Brahms:Symphony No.3 eqU2>bI f  
布拉姆斯:第三交响曲 VR ^qwS/  
Haydn:Variations on a Theme RbzSQr>a\  
海顿:主题变奏曲 I|9(*tq)  
瓦尔特(Walter)指挥哥伦比亚交响乐团(Columbia Symphony Orchestra) 0?KXQD  
CBS MK 42022
M$~3`n*^  
Ig}G"GR  
\ T/i]z  
nDu f<mw  
7K,Quq.%+  
4z#{nZG  
这首具有纯粹之美,被公认是布拉姆斯最浪漫,抒情的交响曲,是可以供奉到绝对音乐的殿堂上的. 7zXFQ|TP  
+%Q:  
1883年,刚过50岁的布拉姆斯,就在写这首交响曲的那些日子里,正爱着一位26岁的女子,即海明娜 施比斯,一位音色美妙的女低音,而且热衷于演唱布拉姆斯的艺术歌曲.某些乐评家是从这个背景来揣摩,何以《第三交响曲》会有如此亲切又如此洒脱的多多热情? ,A`d!{]5  
gyj.M`+y  
当年许多听众被它迷住了.舒曼夫人克拉拉称它为"森林田园诗",多么自然而亲切的理解!但这不是牧童式的天真烂漫的田园诗,而是一个历尽沧桑的老人的豁达和恬静,是秋高气爽的景象.首乐章虽然也是英雄式的悲壮和崇高,其英雄主题却不过是话说当年,并非此时的布拉姆斯还抱有勃勃野心.第三乐章那著名的小快板,恬淡中带点忧郁,节奏上则透出爽朗,美丽而楚楚动人,正可以当作人生真谛的一番平静述说——何苦大包大揽,何必大喜大悲. Zt4g G KG  
g@wF2=  
代表布拉姆斯创作生涯一大转折的《海顿主题变奏曲》,有两种演奏形式,即双钢琴版本和这张唱片上的乐队版.其主题来自一首当时讹传为海顿所作的《室外管乐组曲》,即被称作《圣 安东尼圣咏》的那个惹人喜爱的曲调.五小节的不规则乐句,犹如行进中的吟咏.此后八段变奏和终曲,曲曲优雅,美妙.
硬件是基础,软件发展才是硬道理!
只看该作者 2707 发表于: 2007-10-28
Brahms: Symphony No. 4 in E Minor, Op. 98 T Po%zZo  
布拉姆斯:第四交响曲 z%$ E6Im  
克莱伯(Carlos Kleiber)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 qX{"R.d  
DG 400 037-2
}/&Q\Sc  
=y -L'z&r  
CF"$&+s9  
59mNb:<  
5OeTOI()&5  
@ODwO;_R5  
乍一听来,《第四交响曲》是不太讨人喜欢的.似乎布拉姆斯一向都有的那种欲言又止的羞涩,在这首曲子里出现得更多,更深重了.难怪有人嫌它晦涩,尤其首乐章,的确是过于复杂.过多的深思熟虑,倒让人觉得恐怕布拉姆斯自己也弄不明白他到底想要说些什么了.虽然温馨而稍带伤感的主题一开始便由两把小提琴在八度间隔上明白无误地宣示出来,但此后的进展一再被打断,在忧伤和豪爽之间徘徊不定,时而紧张,激烈,时而又絮叨不休.中间两个乐章倒是很好听,令人想起《第三交响曲》那个著名的小快板,再一次体现了布拉姆斯晚年心境上特有的平坦和超然之美.末乐章是全曲最精彩的,悲剧的气氛笼罩着开头用拨弦伴奏的管乐器合奏的圣咏般的神秘主题.在中部的变奏中有一段长笛的独奏,优美,抒情.此后又在弦乐的合奏中再度悲壮起来,带着那份柔美一同升向天国,结束得干净利落.这个乐章是交响曲历史上的一大奇迹. W,"|([t4.\  
KiYO,nD;\  
说实话,我是在听了克莱伯的这个演绎之后,才真正喜爱上布拉姆斯最后这首交响曲的,因为克莱伯的演绎条理清晰,轮廓分明,细节和表情的处理都合乎乐思固有的分寸感.其它版本在这方面都稍逊一筹,尽管海廷克版(Philips422 254- 2)和桑德林版(RCA 74321 24206 2)也很著名.
硬件是基础,软件发展才是硬道理!
只看该作者 2708 发表于: 2007-10-28
大禾花再版碟
硬件是基础,软件发展才是硬道理!
只看该作者 2709 发表于: 2007-10-28
日本版
硬件是基础,软件发展才是硬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