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
  • 229345阅读
  • 2853回复

听音室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该作者 2540 发表于: 2007-10-17
Beethoven: The Late String Quartets; "Grosse Fuge" ? 77ye  
贝多芬:六首最后的弦乐四重奏 BBg&ZIYEh  
Quartetto Italiano C~5-E{i  
意大利四重奏组 u D.E>.B  
Philips 426 050-2(4CD)
kS>'6xXH  
Z~Mq5#3F  
I)-u)P?2x  
p2=Sbb  
x%;Q /7&$  
在完成了《第九交响曲》之后,贝多芬似乎已经走完了他的路.他已经是处在音乐之巅了,全部音乐史在这里显得很小,很薄了;什么人对音乐艺术的创造性推动都没有他做的这么多,这么巨大和这么有力.他也应该是知道自己有多么了不起的.这可是既让人自豪,也着实有些恼人呢.已经在山顶上的贝多芬,再向上走可就是登天了! Kk^tQwj/QE  
MI!JZI$z5  
然而,真正伟大的成就感,倒也容易让人与"上帝"发生交通.一味向上的攀登迟早是要触摸到"上帝之足"的.于是,老贝多芬又回到了单纯和简朴,回到室内乐来——这便有了最后三首奏鸣曲和最后的六首四重奏. JMMsOA_]  
不必我叮嘱了,很明显的,有点阅历的爱乐者们是不会忽视贝多芬晚年这批瑰宝的. B) 81mcy  
AlQ!Q)y<@  
这六首最后的弦乐四重奏中包括《大赋格》(Op.133).它本是贝多芬为第十三号四重奏(Op.130)写的末乐章.但此曲气势雄浑,四件乐器踊跃争先,达到极度的交响性,只当作一个乐章是太委屈它了,因此贝多芬后来将它单独成曲,相当于一首单乐章的四重奏,而另为Op.130写了末乐章.如今有些人的演奏又将它并回到Op.130中去,倒显得是贝多芬多事了.
硬件是基础,软件发展才是硬道理!
只看该作者 2541 发表于: 2007-10-17
Beethoven: Fidelio %Km_Sy[7']  
贝多芬:菲德里奥 FjUp+5  
路德维希(Ludwig),维克尔斯(Vickers)等人演唱 3I_"vk  
克莱姆佩勒(Klemperer)指挥爱乐乐团及合唱团 (u]ajT  
EMI CMS 7 69324 2(2CD)
Bc4{$sc"O  
TsPO+x$l  
;+-$=l3[a  
Sa&~\!0t  
-(n[^48K  
贝多芬自己也应该知道他并不擅长歌剧,勉强做来,不免事倍功半,因此他一生只写了一部《菲德里奥》,不再勉为其难.当然《菲德里奥》无疑是最伟大的歌剧杰作之一,但贝多芬毕竟为它耗费了太多的心血,太吃力了,光是序曲就写过四首!"菲德里奥"是剧中女主人公莱昂诺拉冒充狱卒去监狱营救丈夫时用的化名,因此除最后选定用于歌剧的这首序曲外,其它三首用于音乐会演奏的序曲,都取名"莱昂诺拉". -=E/_c;  
Ih}I`wY-  
《菲德里奥》是莫扎特至瓦格纳之间最重要的德国歌剧,不仅人物性格刻划有力,而且情绪饱满,许多唱段深情感人.爱情不仅是幸福和缠绵的回忆,也是现时的果敢行动.甚至管弦乐的间奏也将这勇气推波助澜,令人紧张而鼓舞. JH~ve  
}P$48o VY  
克莱姆佩勒的这个录音版本,演出上非常成功,尤其是扮演女主角的次女高音路德维希,把莱昂诺拉这位朴实而伟大的女性,那有情有义有胆有识的方方面面都唱出来了.其他歌手也都是很合角色的人选,都有恰到好处的表现.而克莱姆佩勒指挥的乐队更是不用说了.这套CD转制得不错,音效相当可以. YbC6&_  
JlsRP  
此外,叶诺薇芝和伯恩斯坦的版本(DG 419 436-2)也很出色.
硬件是基础,软件发展才是硬道理!
只看该作者 2542 发表于: 2007-10-17
叶诺薇芝和伯恩斯坦的版本(DG 419 436-2)
硬件是基础,软件发展才是硬道理!
只看该作者 2543 发表于: 2007-10-17
贝尔格四重奏组版本的“贝多芬六首早期弦乐四重奏”
硬件是基础,软件发展才是硬道理!
只看该作者 2544 发表于: 2007-10-17
贝尔格四重奏组“贝多芬弦乐四重奏全集”
硬件是基础,软件发展才是硬道理!
只看该作者 2545 发表于: 2007-10-17
Ludwig Van Beethoven:Missa Solemnis 2 < &-  
贝多芬:庄严弥撒曲 VzpPopD,QW  
玛乔诺,肯达尔等人演唱 P58U8MEG  
加迪纳(John Eliot Gardiner)指挥英国巴罗克独奏家乐团(Ebs) 及蒙特威尔第合唱团(Monteverdi Choir) ^lu)'z%6  
Archiv 429 779-2
N{/q p  
5vY h~|  
scqG$~O)  
hC]c =$=7  
mo#4jtCE  
5"y p|Yl  
贝多芬写过两首弥撒曲,以"庄严"相称的是第二首,D大调的(Op.123).这是他晚年一系列达至超我境界的伟大作品中分量很重的一部.要是你从他更晚些时候写的最后三首奏鸣曲和最后五首四重奏里,还不能完全领会到老贝多芬那时的悲壮处境——音乐巨人的地位,已有的卓绝业绩和对伟大艺术无止境的向往,然而却已经完全耳聋了,再也听不到自己的音乐了——你在那些清平,纯净的室内乐里对此还不能领悟更多的话,那么,你总还可以指望从这首《庄严弥撒曲》(以及稍后的《第九交响曲》)里得到许多启示.它有着贝多芬音乐一向的悲壮,却是不再那么激烈了.青年时代的挑战姿态已经缓和下来,情感更有质量,更多地向着生命的崇高意义和心灵深度去发掘音乐艺术的完美,至上. S#+G?I3w  
d"XS;;l%<  
说到唱片,应该说克莱姆佩勒版(EMI CMS7 69538 2,2CD)是更正统也更大气的演绎.而加迪纳的这个仿古演出版本则别具一格,速度稍快却毫不轻率,力度,气势也够了,音色上还令人耳目一新.
硬件是基础,软件发展才是硬道理!
只看该作者 2546 发表于: 2007-10-17
克莱姆佩勒版
硬件是基础,软件发展才是硬道理!
只看该作者 2547 发表于: 2007-10-17
克莱姆佩勒的另一版
硬件是基础,软件发展才是硬道理!
只看该作者 2548 发表于: 2007-10-17
Bellini: Norma  ).oqlA!  
贝里尼:诺尔玛 A$XjzTR  
卡拉丝(Maria Callas),科雷利(Corelli),路德维希(Ludwig)等人演唱 nQ$N(2<Fe  
塞拉芬(Tullio Serafin)指挥斯卡拉歌剧院管弦乐团合唱团 (m04Z2#  
EMI CMS 7 630912(3CD)
&p ;};n  
6^{ hY^Z  
(= !_ 5l  
crgYr$@s?  
& p_;&P_  
只活了34岁的贝里尼,却在19世纪上半叶,对意大利歌剧作出很重要的贡献.这位天才24岁上演的第一部歌剧就相当引人注目,此后的《海盗》,《梦游女》,《清教徒》,都成为意大利歌剧名作.当然,《诺尔玛》是其中最伟大的.不仅对于贝里尼是登峰造极之作,它也称得上是整个意大利美声歌剧中最完美,最负盛名的典范.它不仅是音乐优美,诸如第一幕中诺尔玛唱的"贞洁的女神"咏叹调脍炙人口,而且此剧具有希腊悲剧的庄严和崇高,悲壮的故事令人感动. 3<mv9U(  
AF3t#)q  
有人说,《诺尔玛》简直就是专为卡拉丝写的.无论这话是否过分,卡拉丝唱这个角色,名气之大却是个事实,以至于50年代的许多歌剧迷,恐怕真是弄不清楚究竟是《诺尔玛》成全了卡拉丝,还是卡拉丝唱红了《诺尔玛》!而且,同样是卡拉丝和塞拉芬搭档,同样是在斯卡拉歌剧院,还曾两度录过《诺尔玛》.你在这里看到的是后一个版本,1961年的立体声版.全面衡量起来这套《诺尔玛》更令人满意,虽然卡拉丝从50年代后期开始走下坡路了,嗓子已经不如在前一个单音版(EMI CDS7 47304 2)里显得光洁,滑润了.
硬件是基础,软件发展才是硬道理!
只看该作者 2549 发表于: 2007-10-17
卡拉丝的〈贝里尼:诺尔玛〉单音版(EMI CDS7 47304 2)
硬件是基础,软件发展才是硬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