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
  • 229395阅读
  • 2853回复

听音室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该作者 2320 发表于: 2007-10-05
15
硬件是基础,软件发展才是硬道理!
只看该作者 2321 发表于: 2007-10-05
16
硬件是基础,软件发展才是硬道理!
只看该作者 2322 发表于: 2007-10-05
17
硬件是基础,软件发展才是硬道理!
只看该作者 2323 发表于: 2007-10-05
Bach: The Works for Organ qEM,~:lTn  
巴赫:管风琴作品 tkW7wP;  
凯文鲍耶(Kevin Bowyer)管风琴 9 !s)52qt  
Nimbus NI 5377
|l:,EA_v|  
/~pB_l  
C;oO=R3r  
M2LW[z  
zA8Tp8(  
鲍耶的卓越表现实在令人振奋,音乐中充满活生韵律的形式、炫丽的色彩及丹麦管风琴发出惊人的音响。尤其善于宗教式的演奏,清澄、优美、极俱魅力。无比清晰的造型,将音乐形态的一笔一画很坚固地表现出来。在G小调赋格曲的部分中,各声部都能自由自在地呼吸,整个音乐如同一个生命体。Nimbus的录音传统在这张CD表现极佳,将这个多采多姿的作品表现得无懈可击。
硬件是基础,软件发展才是硬道理!
只看该作者 2324 发表于: 2007-10-05
Bela Bartok:Streichquartette 1-6 (Gesamtaufnahme) ORFi0gFbA  
巴托克:六首弦乐四重奏(全集) Kc+TcC  
Emerson String Quartet :b<<  
埃默生四重奏组 0iVeM!bM  
DG 423 657-2(2CD)
6o~g3{Ow  
@^nE^;  
[9\Mf4lh#  
]Ryg}DOQ  
/~P4<1  
L\\'n )  
20世纪的弦乐四重奏,真正够资格说是继承和发展了海顿,贝多芬传统的,就是巴托克这六首了.它们对于20世纪音乐的重要性,是和海顿四重奏在18世纪,贝多芬四重奏在19世纪等量齐观的.这六首作品的写作时间横跨30年,几乎跨越了巴托克的整个创作生涯,因此将它们看作巴托克最具个性和经验深度的代表作,无疑是合乎情理的. tD6ukK1x  
yH]w(z5Z  
三乐章的《第一弦乐四重奏》,开篇一反惯例地安排了慢板,其情调让人联想到贝多芬晚年四重奏中那些著名的慢乐章.第二首也是三个乐章,而慢板又反常地摆到了最后.第三首的中间乐章相当于一首谐谑曲,完全是巴托克式的激烈,紧张,四件乐器交替拨奏,击弦,活泼有力的竞奏呈现出一派盎然生机.第四首和第五首都是由五个短小乐章组成.第六首倒是传统的四乐章,但它的第二乐章声势不凡,竟有鼓号齐鸣的效果.第三乐章更是潇洒,颇多调侃,模仿一下爵士乐,又来点儿打击乐,恐怕老贝多芬听了也会称奇,作出会心一笑. oWBjPsQ  
sq+cF/jo6  
埃默生四重奏组这个1988年的演录,是目前能够听到的巴托克六首四重奏的最佳唱片,演奏粗犷有力,音色却不失柔美,娇艳.
硬件是基础,软件发展才是硬道理!
只看该作者 2325 发表于: 2007-10-05
Bartók - Duke Bluebeard's Castle u >[hLXuB  
巴托克:蓝胡子城堡 '[Bok=$B)  
Walter Berry, Christa Ludwig wSG!.Ejc7  
贝里,路德维希演唱 LNM#\fb  
克尔提斯(István Kertész)指挥伦敦交响乐团 z 9~|Su  
Decca 414 167-2
}a!c  
hlFvm$P`M  
XRXQ 7\n  
MsP`w3b  
这出正好演出一小时,只有两个角色的独幕歌剧,是巴托克唯一的歌剧.匈牙利诗人包拉什的剧本,改写了从18世纪就开始流行于西欧的蓝胡子的杀妻故事,赋予它一个象征派的新意.歌剧的效果很现代,很体现巴托克音乐的紧张度.剧情也是很紧张的,舞台上始终阴沉恐怖,充满着杀机,感觉是随时都可能人头落地.蓝胡子公爵很有钱,讨了很多老婆.但不是那种妻妾成群的讨法,而是讨一个丢一个,一个一个地全失踪了.最后讨的是胡迪丝.她随蓝胡子来到城堡昏暗的大厅里,对环绕大厅的7个大门紧闭的屋子感到好奇.尽管此前她已经听说过一些有关蓝胡子前妻们被谋杀的传闻了,但还是禁不住想要弄个明白,便要求蓝胡子给她钥匙,逐一打开那七扇大门.从第一扇门后她看到了刑具,接着是兵器,接着又是财宝,还有城堡的秘密花园,而所有这些屋里的东西都沾着血迹,甚至长着玫瑰花的土壤也是血做了肥……最后,终于从被打开的第七扇门里走出了一群蓝胡子前妻们的幽灵.胡迪丝也终于自食其果,受到蓝胡子的惩罚,戴着一顶沉重得把她压弯了腰的王冠,入了蓝胡子前妻们的那一伙.第七扇门在她身后重又关上,只让蓝胡子独自留在了阴森,昏暗的大厅里…… QaSRD/,M  
+7j7zpw  
就像歌剧开场时一样,音乐最终还是落在了升F大调上.
硬件是基础,软件发展才是硬道理!
只看该作者 2326 发表于: 2007-10-05
Beethoven: Symphonies Nos. 1 & 2 Og2G0sWRf  
贝多芬:第一交响曲、第二交响曲 6dKJt  
Christopher Hogwood/ Academy of Ancient Music j9*5Kj  
霍格伍德指挥古代音乐学院乐团 t ]P^6jw'  
L'Oiseau—Lyre 414 338-2
@Mf ZP~T+  
hh<ryuZ  
$8fJDN  
Vs, &  
Y >U_l:_^  
:F?L,I,K  
即使没有后来的"英雄","命运"直到"合唱",仅是最初这两首交响曲,也足以让贝多芬成为海顿和莫扎特之后最了不起的交响乐作家了.莫扎特并没有多少鲜明的人格力量,而贝多芬在早期交响曲里已经有了,虽然它们整体上的风格与莫扎特乃至海顿相去不远.贝多芬音乐最打动我的,就是这种压制不住,无论如何总要表现出来的人格力量.而这也正是贝多芬音乐与生俱来的基本质料,别以为他只是从作品第55号的"英雄"起,才忽发奇想甚或自天而降的. 'J_6SD  
no7Q%O9  
《第一交响曲》1800年4月首演后,几乎立即就让明眼人看出这位年轻人有气象.譬如第三乐章虽然仍以传统"小步舞曲"冠之,却已经是他后来的"谐谑曲"风骨了.《第二交响曲》更是可爱,首乐章活泼,刚劲,在时 ,XsBm+Q(  
而精神抖擞时而轻盈的歌唱里,又有舞蹈性的欢快跃进,颇具煽动力. "\rR0V!wA  
Jf@~/!m}'  
我听过霍格伍德演录的贝多芬后来那些交响曲的唱片,总觉得在那些演奏中,乐队有些单薄,气势和音响上都不够绵密.但早期的这两首,用仿古乐器和二管制的小乐团演奏却很适当.这张唱片音色很亮,线条明快,有古典的和谐美,有生命的跃动感,实在比其他常规乐团和常规手法做成的版本来得自然,妥贴.
硬件是基础,软件发展才是硬道理!
只看该作者 2327 发表于: 2007-10-05
贝多芬:第三(英雄)交响曲 C$^WW}S  
克莱姆佩勒指挥爱乐乐团 AO]1`b:  
EMI CDM 7 63855 2
7X/KQ97  
\Z$MH`_nu  
P5oYv  
#NQx(C  
d5qGTT ~a  
HD;l1W)  
在《第九交响曲》尚未写成之前,有一天,在小酒店里,一位诗人朋友曾问贝多芬,他自己最喜爱八首交响曲中的哪一首.贝多芬毫不犹豫地回答说:"《英雄》!" )m>Y[)8!  
'%KaAi$  
无论这个传说是否确切,贝多芬本人钟爱此曲,是极有道理的.音乐史上划时代的作品本就不多,而《英雄》又是"划"得最深刻,最有力的. b$=c(@]  
aa/_:V@$~  
对《英雄交响曲》是不必多介绍什么的,我相信它是人们最常听到,最熟悉的交响曲了.事实上,我十多岁时头一回听到贝多芬音乐,就是这首曲子.到现在,我听过的《英雄》的唱片版本不下三四十,自己收藏的也有八九个了.其中的三个最让我看好:一是富特文格勒的全集LP版,或与"第一"合在一张上的CD版(EMI CDH7 63033 2),指挥维也纳爱乐,但它是单音的;另一个音效甚好,是由瓦尔特指挥哥伦比亚交响乐团的(CBS MYK42599);第三个就是克莱姆佩勒1954年录音的这张. ,W5!=\Gg(  
2\9OT>  
有一回,我请几位也算是有些阅历的朋友一起听这张唱片.听完第一乐章,15分多钟,他们竟无一人理会到它是单音片!乐队的气势,层次,充满张力的节奏动态和丰富的细节,甚至弦乐器的擦弦,细润,饱满的音色,种 f<*-;  
种活力将克莱姆佩勒这个演奏推向了足以让我们出神入化的境界.
硬件是基础,软件发展才是硬道理!
只看该作者 2328 发表于: 2007-10-05
Beethoven:FOURTH\EIGHTH Symphony O*m9qF<  
贝多芬:第四交响曲、第八交响曲 #EIcP=1m4  
Walter/Columbia Symphony \>c1Z5H>  
瓦尔特指挥哥伦比亚交响乐团 TS@U0Ror  
Szell/Cleveland orchestra  ].3@ Dk  
塞尔指挥克利夫兰管弦乐团 s1 (UOd7}  
CBS MYK 37773
jF|LPWl  
koy0A/\%  
TJz} 8-#t  
&?3P5dy_  
VMJK9|JC[  
yI.hN  
其实,贝多芬的交响曲,每一首都是杰作,在真正的爱乐者心目中都是重要的,刻骨铭心的.这会儿,贝多芬暂时撇开了悲剧感的英雄主题,又回到了海顿和莫扎特的日朗风清的欢乐岁月,因为他这时候恋爱了.在女孩面前的贝多芬不免更多些柔情,而爱情也的确给他带来了一时的喜悦和满足. 0"DS>:Ntk  
2R~[B]2"r  
这张唱片的搭配很有意思:如果说"第四"是贝多芬最富青春气息的交响曲,那么"第八"就是贝多芬交响曲里最短,也最老辣的一首了.贝多芬自己很看重此曲,显然是由其中海顿式的幽默是他用来调侃自己的:一个 :?H1h8wbCt  
壮烈的舞蹈性的开头,却发展出诙谐乃至奇谲的连接.首乐章就是这两点给人印象最深,并且由此也令人不禁揣摩起老贝多芬晚年是何等的"仙气".而且,印象中好像也就是自贝多芬的《第八交响曲》以来,后世的作曲家们到了晚年,每每都有回顾传统的倾向.这个头很可能就是贝多芬开的. z?.XVk-  
IZ9* '0Z  
布鲁诺 瓦尔特于1958——1963年间,指挥哥伦比亚交响乐团灌录了贝多芬全部交响曲(Sony SX6K 48099),是迄今为止数得着的三两个演绎最佳的全集版本之一.其中尤以"第四"和"第六"最为出色,30多年来备受推崇.
硬件是基础,软件发展才是硬道理!
只看该作者 2329 发表于: 2007-10-05
Beethoven: Symphony No. 5 Zl{ DqC^  
贝多芬:第五(命运)交响曲 b%|6y  
Carlos Kleiber/ Vienna Philharmonic Orchestra E rnGX#@v  
卡洛斯克莱伯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 PAs.T4Av^  
DG 415 861-2
ZG1 {"J/z  
%^(} fu  
(V# *}eGy  
-ei+r#  
g/`z.?  
Lr<?eWdCwJ  
依我之见,好像从来也没有哪本书能够讲得清楚"命运"究竟是什么东西.但人们却相信,在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里,"命运"是活生生的.它会"敲门",它会蹒跚,它会欢呼.短短的30几分钟里,从个人的孤独感直到人类世界的历史性冲突,音乐调动起我们情感的空间如此之大,冲动如此之强烈,音乐的奇迹再没有比在这里更突显,更完美了. okLhe F  
>3)AO04=;  
首乐章开头由三短一长的四个音符构成的短句,即"命运的敲门",是音乐史上人们谈论最多的话题之一.这个动机的确再简洁不过了,但它包含的趋向极多,气势极大,而且悬念极强.整个乐章是恐怖的,带着动荡感向前发展.第二乐章是有点宗教感的,悲凉而坚强.由中提琴和大提琴奏出具有女性温柔的,起伏宽广而平顺,滑爽的第一主题——比作步履,仿佛是葬礼上人们走向墓地,而比作思绪,则犹如心灵在天国翱翔.赞美诗式的对比主题在管乐声中辉煌地唱响,将众生的心灵照亮.谐谑曲的第三乐章和首乐章是个对比.如果说前面的"命运"是一个历史和现实的遭遇,严峻,真切,具有压迫感的话,那么这里的"命运"就是鬼鬼祟祟,影影绰绰,颇具幻想性了.而紧接着,在这虚幻的,几乎无声之中,骤然爆发了末乐章的胜利欢呼,将我们的卑微和怯懦一扫而光.总之,四个乐章听下来,该抚平的都抚平了,该牵挂的,依旧是人类精神的永久牵挂……
硬件是基础,软件发展才是硬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