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
  • 25068阅读
  • 54回复

古典音樂講座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该作者 10 发表于: 2008-08-05
哈哈,太好了!!!

要好好学,好好顶!
勇气被公认为人类最重要的品质,因为它是可以决定其他品质的品质。
只看该作者 11 发表于: 2008-08-05
延伸聆聽:舒伯特的第8號交響曲--未完成交響曲。

「未完成交響曲」對舒伯特來說是重要的,因為他擺脫了莫札特、羅西尼對他的影響,這是他自己的音樂。

根據德國ARNOLD SCHERING(1877-1941對舒伯特有精湛而獨到的研究)的說法:「未完成」是專有名詞,不是動

詞。因為舒伯特在1822年7月3日有「二」篇日記,化為日後的「二」篇樂章--以音樂表達日記的內容,交響曲完成的

時間是1822年10月30日,時間吻合;再說此時離他去世的1828年有6年之久,六年的時間未寫,是不想寫、不必寫。此

曲於1865年12月17日首演。

舒伯特的母親在1812年去世,他有14個兄弟姊妹,父親的愛是暴烈的,十年後的回憶仍讓他感覺到被「極度的痛苦和愛

分割著」。

第一樂章低音提琴帶出陰暗悲傷的主題,最重要的旋律被認為是母親的墓碑,第一主題群是幼稚、脆弱的心靈哽咽、哭

泣,法國號引進第二主題,其中有搖籃的晃動,象徵慈愛;後面寫父親,傳神的表達出顫抖、害怕,切分音的移位則是掙

扎、不安。結束句是對家懷著無限的關愛去流浪。

發展部可分成五個部分,一聲聲的嘆息是痛苦、掙扎,父子的一來一往,激動得猶如狂風暴雨,以銅管來表達如此重的音

樂。最後則是葬禮結束後教堂的鐘聲的旋律。

再現部以不同的樂器表達人間、天堂、地獄的感覺,表現得極好。

第二樂章舒伯特幻想到了天堂,見到父母且得到父親的原諒,第二樂章的音樂是緩和的,有很多擁抱的音型。
[ 此贴被spenser在2008-08-05 20: ]
只看该作者 12 发表于: 2008-08-05
第3講︰音樂的光、影、彩度

曲目︰

1.德國古典早期作曲家 Aloys Schmitt

2.韓德爾—皇家煙火

3.孟德爾頌--《仲夏夜之夢》序曲

4.舒伯特—第八號交響曲《未完成》第一樂章

5.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合唱》第四樂章

6.德佛扎克—第九交響曲《新世界》第二章

7.貝多芬—第六號交響曲《田園》第四樂章

內容摘要︰音樂的光、影、彩度是從視覺概念而來。文藝復興(1400-1600年)晚期從威尼斯發展出器樂作品,而銅管音

樂是所有器樂中最早,弦樂器比銅管、木管更加細膩,音色充滿靈性。

作曲家及作品簡介:

1.    Aloys Schmitt〈1788-1866〉管樂作品

2.    .George Frideric Handel 〈1685-1759〉Music For Royal Fireworks:

《皇家煙火》1749年4月27日,為了慶祝英國合法國第節和平條約,英國在倫敦的綠園(Green Park)舉行盛大的煙火表

演。英國國王委任韓德爾創作配合煙火活動的軍樂曲。

3.Felix Mendelsson(1809-1847)《A midsummer night’s dream》Overture:

原為1826年所寫的一首管弦序曲,當時孟德爾頌年僅17歲,17年後1834年普魯士王Wilhelm 四世又委託寫「仲夏夜之

夢」的舞台劇配樂;故今所指的「仲夏夜之夢」是序曲 Op.21+後續舞台劇音樂Op.61。此作1827年2月20日首演。

4.Franz Schubert(1797-1828)Symphony No.8《Unfinished》ⅠMovement:

1822作,此作只有二個樂章,所以被稱為《未完成》但只仔細聆聽其實這部作品已經完成。

5.Ludwing van Beethoven ﹙1770-1827﹚Symphony No.9《Choral》ⅣMovement:此作品創作時間相當長,共四個

樂章,此作第四樂章「歡樂頌」即以Schiller的詩作主要表現的樂章,故此作為西洋音樂史上第一首帶有人聲的交響曲。

6.Antonin Dvorak〈1841-1904〉Symphony No.9《From The New World》Op.95 ⅡMovement:

1892年9月 Dvorak前往美國紐約擔任紐約國家音樂院的院長,此時創作新的交響曲,在撒爾伯夫人建議下以《新世界》

名字揚名全球。此作受美國黑人靈歌與印地安音樂影響,但沒有直接引用他們的旋律,作品的精神仍屬於斯拉夫民族。
                  
7.Ludwing van Beethoven ﹙1770-1827﹚Symphony No.6《Pastorale》ⅣMovement:

為貝多芬九首交響曲中最特別一首,因5個樂章且每一個樂章還各自附帶一各標題,堪稱所有貝多芬創作中,最具標

題性之一首音樂。

延伸聆聽:︰DVD導聆:

德佛扎特 第九號交響曲《新世界》

德佛扎克 大提琴協奏曲 Op.104

貝多芬 第九號交響曲《合唱》

舒伯特 第八號交響曲《未完成》

孟德爾頌 第一號鋼琴三重奏 Op.49
只看该作者 13 发表于: 2008-08-05
多听好音乐是正道,边学边顶!
欲记荒寒无善画,赖传悲壮有能琴。—王安石
只看该作者 14 发表于: 2008-08-05
正当其时,刻苦学习
只看该作者 15 发表于: 2008-08-05
延伸聆聽

貝多芬9號交響曲(合唱)

德國詩人席勒(Friedrich von Schiller,1759~1809)的作品「快樂頌」(An die Freude)是貝多芬創作這首交響曲的原

始動機。貝多芬史無前例的在交響樂中把人聲引進--是人聲和器樂真正的交響,合而為一;而整個樂曲的長度超過一個

小時,也打破了音樂史上原有的成規。

貝多芬於1817年開始構思這首交響樂,1823年完成,1824年5月7日首演。這時貝多芬已經完全聾了,由維也納劇院樂

隊長I.UMLAUF來指揮;每一樂章演奏結束時都掌聲如雷,但是貝多芬毫無所覺,最後是C.UNGER扶著貝多芬轉身向後

看,貝多芬感動得熱淚盈眶,鞠躬致意。


第一樂章一開始便是宇宙洪荒,一片混沌未闢;

第一主題開始時決定大、小調的第三音沒有出現,所以這裡的音樂是模糊、閃爍的;到了第二小節才看到是小調的音,再

下來有關鍵性的五小節,無論節拍、速度都讓人聯想到普羅米修斯復活時巨大的呼吸(貝多芬第三號交響曲)。

第二主題非常不像貝多芬的音樂,倒有點像莫札特;初聽時覺得二者銜接得有點意外, 第一主題是古典的正門,第二主

題則是古典的側門。

發展部開始的六小節用弦樂訴之以情,好似憂心忡忡的英雄;至於第一主題和它相同的六小節則是沒有煩惱的英雄。最被

第一樂章感動的作曲家是那不可一世的華格納,他曾三番兩次地說:貝多芬寫了一個創世紀的音樂!


第二樂章3/4拍子,導奏8小節,只有8拍--1、3、5、6有聲音,2、4、7、8休止,沒有聲音,在這裡沒有聲音

比有聲音更可怕。用奏鳴曲式寫的SCHERZO,發展部的節拍有非常大的變化;TRIO是4/4拍子,有田園風格。


第三樂章慢板,它的結構是2小節的導奏,然後是二個主題,再進入變奏。第一主題旋律非常美,然而也非常艱澀;第二

主題比較單純,以弦樂表現均衡的美。

第四樂章把席勒的詩「歡樂頌」譜入樂曲。要表達「四海之內皆兄弟」、「世界大同」的思想。它的段落是FANFARE

(號角)→REZITATIV(宣敘調)→1→R→2→R→3前三個樂章短暫的主題,都被一段固定的大提琴及低音提琴的旋律

打斷了;貝多芬在樂譜上特別註明:NEIN(不)--因為那些都不是恆久的。經過如此的波折,主題才出來。「喔!朋

友,不是這樣的聲音!(指合唱之前單純的只有管絃樂的樂句)讓我們唱出更愉快的,更充滿著歡樂的歌聲。快樂!快

樂!······」這首交響曲藉由席勒的文字,淋漓盡致地歌頌出對人類的愛、對上帝的愛、以及對宇宙自然的愛。

人聲的部分,有四個獨唱者的個別獨唱、以及二重唱、三重唱、四重唱,再加上合唱團的齊聲高唱。這首詩在最後寫到上

帝,祂在繁星之上照臨大地,祂是永恆。
[ 此贴被spenser在2008-08-05 20: ]
只看该作者 16 发表于: 2008-08-05
Schubert: Symphonies 3 & 8
舒伯特:第八交响曲“未完成”
Carlos Kleiber/Vienna Philharmonic Orchestra
克莱伯指挥维也纳爱乐
DG 415 601-2





此曲虽然未完成,但是却是舒伯特交响曲中最受欢迎、成就最高的一曲,全曲只有第一、二两个完整的乐章,因此在形式上未完成,但是在内容上却是无懈可击的。小克莱伯则以精妙的表情将音乐带过,是当今最高贵的演出,使得未完成交响曲,听来比其它曲子来得完成度更高。
硬件是基础,软件发展才是硬道理!
只看该作者 17 发表于: 2008-08-05
再版CD
硬件是基础,软件发展才是硬道理!
只看该作者 18 发表于: 2008-08-05
日本版
硬件是基础,软件发展才是硬道理!
只看该作者 19 发表于: 2008-08-05

Schubert: Symphonies 3 & 8
舒伯特:第八交响曲“未完成”
Carlos Kleiber/Vienna Philharmonic Orchestra
克莱伯指挥维也纳爱乐
DG 415 601-2

.......


以前對舒伯特的音樂不太解,也錯失買到這個版本LP的機會。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