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月初,與旅法畫家小敏見面,他應邀在上海與香港與其他畫家聯展,香港畫展之與幾位朋友先睹為快,看到他參展作品
大家也挑了他的一些畫購藏。
小敏的畫風,由國畫入手,採西方技法,由具象走向抽象,來呈現出畫家的思想。不知為何法國的文化環境總能孕育出傑出的藝術家,
在台灣認識的板畫家楊炯杕也在法國數年,創做出很棒的版畫作品,而其主題也大多為台灣景象。
而更早期的畫家趙無極、林風眠、朱德群等大家,他們的藝術成就早受肯定,當然其畫作已是天價難以收藏,這次有幸能購藏到小敏畫
作,是七月裡值得高興之事。
再與小敏吃飯時聊到,抽象畫在中國似乎還要等一陣子,這兩年中國畫在拍賣市場早已吵翻天,早期字畫來源有限,真假難辨。
很多現代畫家五、六年前的市場炒作似乎畫價早與藝術性不成比例,也讓人生畏。藝術是要能普及讓更多人懂得欣賞而非追逐天價,
特別是抽象畫是不易弄懂的。
另外還聊到,欣賞畫作,要問畫家他在畫什麼,可能他也說不清楚,也不需要說清楚。繪畫與音樂是相同的,當畫家在動筆之前當然有
其想法,但通常一進去到畫作完成可能完全不同。而賞畫的人在欣賞時的思緒也隨著個人情景、對構圖、色彩偏好對畫有他自己的解讀
,這是二度創作,正如音樂由作曲家寫出來,到演奏出來,最後事欣賞者的理解這是三度創作。而我們看畫賞樂的過程中,在不知不覺
中也陪養出創作能力。
雖然訂下小敏的畫作,還要等到十一月他從法國回上海,才能將這些畫交付,看到這些照片也會開心。
[ edit_pos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