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陣子在聽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第四樂章里,其中第五變奏是一段雙賦格的音樂, 在這裡停留很久聽了 一直沒把
它弄懂,後來對照著樂譜聽才稍微明白整段結構。所以這次回去買了一些巴赫CD,這兩天把這些CD匯進電腦itune
里,這樣也容易轉存到手機里,出門坐車隨時可以聽,也加快對音樂的熟悉,只是原來手機才配2G的SD卡又要換成
8G了。
今天決定先從巴赫的平均律鋼琴曲集開始聽,上下兩卷,共計四十八曲。聽的是鋼琴家尼可萊耶娃彈的版本,四張碟
聽完也大概要四個多小時。每首曲子是分為前奏曲+賦格。從平均律開始聽,也主要是想暸解賦格的變化,在前面聽
第五變奏時,查了音樂辭典對賦格的解釋:『一種對位創作體裁,其中若干旋律線彼此模仿的相繼進入。作品開始時
進入的是主題(subject),主題第二次進入叫做答題(answer)。當所有聲部都已進入時,賦格的呈示部便告完成。隨
後通常是進入插句(episode)。接著主題再現,與插句交替進行直到樂曲結束。』
這個春天就在巴赫的音樂來陪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