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的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一直在音乐界占有崇高的地位,也是许多小提琴家赖以奠定地位的标竿。
行家们将巴赫的音乐生涯分为3个时期。他的第一个创造期开始于在魏玛9年的生活。在那里他被公认为当时较好的管风琴师,写作了大部分管风琴作品。
第二个时期是他主要的器乐曲创作阶段,从1717一1723年在科登为里奥波德亲王担任乐长期间。这时他写下了12首小提琴杰作—6首(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3首《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3首《无伴奏小提琴古组曲》。摘自《d小调第二号古组曲》的沙松舞曲,被许多人看成是一切时代中最为壮丽的小提琴曲。
巴赫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与组曲一共6首,BWVl001—1006。这6首奏鸣曲与组曲,巴赫设计了小提琴表达所能演奏的一切和弦,使用了几乎不可能演奏的对位技巧。它们构成了巴赫小提琴音乐的颠峰。在巴赫之后,小提琴无伴奏奏鸣曲很少有人再创作,是因为再也无法逾越这座颠峰。
巴赫无伴奏弦乐作品包括三首小提琴奏鸣曲, 三首组曲(Partita)和六首无伴奏大提琴组曲(suite),都是他任职科登时所作, 在同时期他也创作了许多器乐曲, 这跟那时环境有关, 因为当时并没有合唱团供他使用, 他也不必创作宗教性质音乐。
这些作品的创作顺序并没有历史文献可以考证, 如果单纯以推论方式来说, 似乎无伴奏小提琴在先, 这是因为无伴奏小提琴写作在这之前已有许多先例, 而整套无伴奏大提琴作品则以巴赫开先河. 就乐曲组成来看, 小提琴组曲型式非常不统一, 大提琴组曲型式十分一致,似乎是他先在小提琴上熟悉无伴奏弦乐曲写作后再应用于大提琴。
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及组曲的出版顺序是: 奏鸣曲第一号, 组曲第一号, 奏鸣曲第二号组曲第二号, 奏鸣曲第三号, 组曲第三号如是交错出版. 为何如此呢? 三首组曲的形成为不规则, 但三首奏鸣曲却很明显的为一个统一架构, 是自成一套系统的作品. 是因为调性安排的关系吗? 这六首确实可以找到调性的关联, 但却是组曲, 奏鸣曲自成系统.因此这样的出版顺序可以推论为: 巴赫意欲将这六首统一为一组作品, 避免明显的分为组曲和奏鸣曲两组, 而且如是交错出版也使这六首的安排不致太单调。